神的話可醫治心理疾病嗎?
張逸萍
(刊登於《傳》2003年三至四月,p. 49-52)
正人君子和模範父親何理奧,一向行為正常,不料一天他回到自己工作的地方,拿槍對著同事們狂亂掃射。(《時代雜誌》報導)警方發現,遭槍擊的多是曾經和他競爭升職的獲勝者。有人說:如果知道他病得這樣嚴重,早把他送到心理醫生那兒,就可避免這場悲劇!但以聖經來輔導的輔導員(Biblical Counsellor )亞當斯(Jay Adams)解釋說:「這不是疾病,而正是箴言廿六章23至26節所描寫的:一個長期心裡苦毒怨恨的人。這種情況雖然暫時可壓制掩飾,最後終會爆發」(註1)。這事件提醒我們:要暸解人,最好回到聖經去;要糾正人的思想和行為,當然也是回到聖經去。
神的話與聖靈的工作
光讀聖經有用嗎?請看下面真人真事:
甘時(Richard Ganz)本是一位心理醫生,信主不久,醫院中有一病人經常在劇烈痙攣後,艱苦地說:「我是上帝!」此外甚少說話。甘時忍不住掏出聖經,指出他不可能是上帝。幾個星期後,這病人流淚承認自己的罪,接受耶穌為救主,並在病房中到處向人見證自己「得救」了。另一位猶太人,大部分時間捲縮一團,不願做任何事,甘時奉耶穌的名叫他站起來。之後甘時為他解釋聖經,指出耶穌就是舊約所預言的彌賽亞,猶太人終於成為基督徒,也不再捲縮一團。甘時卻因以宗教信仰影響病人而被院方辭退,但是他在醫院因為這二人的見證,令很多住院多年的病患者聽到福音,得以解決內心的問題。甘時離開的時候,這兩個人也出院了。甘時現是一位牧師和聖經輔導員。(註2)
一位女士極度抑鬱,有自殺傾向,被送進精神病院,在醫院中她不斷地流淚,感到絕望、失眠、體重減輕,不但如此,醫務人員還禁止她讀聖經。基督徒朋友為她擔心,把她送到聖經輔導員(也是心理醫生)艾梅(Gary Almy)家中。艾梅發現她參加了一些信仰不純正的基督教組織之後,有各種異常癥狀。艾梅邀請她研讀聖經,指出她所接受的錯誤信仰和做法,聖靈開了她的眼睛,她接受了真理。十三天後,她已能獨自一人回家,之後加入一個信仰純正的教會,恢復了正常的生活。艾梅夫婦不認為她是被自己的潛意識所控制;也未鼓勵她建立自尊、自信;反之,引導她委身順服神。她能康復,完全出於神話語的大能和聖靈的工作。(註3)
如果神可以醫治嚴重的精神問題,還有什麼日常生活上的問題祂不能幫助?
矛盾衝突的心理學
現代心理學約在一百年前正式產生。著名基督徒心理學家高聯思(Gary Collins)說:「當心理學開始時,很多人都以為是救世良方;然而,人們慢慢了解心理學並不如那些熱衷者所宣傳的那麼有效。它不但沒有發展成一門連貫統一的科學,反而分裂成一大堆互相矛盾衝突的技術和理論,甚至有些心理學家開始懷疑這門科學是否瀕臨瓦解邊緣」(註4)。雖然如此,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之後,有一些基督徒將心理學帶到教會來,和聖經結合(註5)。慢慢的,很多神學院課程、基督教著作,甚至講台也受其影響,尤其討論生活問題的書籍和文章更是如此。
聖經輔導的興起
二、三十年前,美國有神學家為了回應世俗思想的影響,開始了「聖經輔導學」。這一學派因為堅守聖經是信仰(faith)和行為(practice)唯一和完備的原則,所以相信研究和應用聖經,可以解決生活上的各種問題。開山祖就是亞當斯,接著有麥亞發(John MacArthur)和鮑力生(David Powlison)都是現時聖經輔導界的名人。開設聖經輔導的地方有韋斯敏斯德神學院(Westminster Theological Seminary)、三一神學院(Trinity College and Theological Seminary, Newburgh, Indiana)等。信仰純正的美國基督徒,都非常歡迎以聖經輔導,認為它正中時代的需要。最近「聖經輔導學」也在華人教會展開了。
聖經輔導的信念
聖經輔導和世俗的治療派系在信念上大有差異。遠東廣播公司創辦人約翰布魯格(John Broger)出版了一本聖經輔導手冊——《面對自我》(Self-confrontation),書中所列舉聖經輔導的基本前提,亦是其他聖經輔導員,支持聖經輔導的神學家和聖經輔導組織所共有的信念:
(1)聖經的完備性——既然神的話是信仰和行為的唯一權威,也是我們在生活上獨一的衡量標準,我們就不應該再使用其他方法。神的話讓我們充滿希望,告訴我們應該改變什麼(包括思想、言語和行動),裝備我們去行各樣的善事(詩十九7至11;箴三十5至6等),並叫我們的事奉態度和基督一樣(林後三5至6;腓二5至8)。
(2)聖靈的必須性——我們只有順服聖靈的引導,才能活出一個豐盛的生命(約十四26,十六7至14)。
(3)禱告的重要性——如果我們願意讓聖靈掌管,不可缺少禱告(詩一四五18至19;太七7至8等),所以我們要照神的旨意專一禱告,為各樣的人或事不住禱告(路十八1;弗六18等)。(註6)
書中說,屬血氣的人能力有限,無法以自己的方法或靠自己的聰明,去照神所定的標準生活(箴十四14;賽五十五8至9等),只有藉著神的方法、賜下的恩典、力量和智慧,才有能力過豐盛的生活(傳十二13至14;林前二10至14;弗二8至10)。(註7)
成功因素
近年有學者開始研究心理治療的效用和成功的原因,《心理治療和行為改變手冊》(Handbook of Psychotherapy and Behavior Change)指出不同治療學派的成績無顯著分別,進一步的研究卻顯示:輔導能否有效,不在於治療理論,卻在於:
(1)被輔導者是否有主動改變的意願,這是最重要的一點;
(2)輔導員是否和藹、真誠、樂於助人;
(3)願和他人傾吐,亦具有治療功效。(註8)
現在讓我們用這三方面來評估「聖經輔導」:
(1)輔導成功的最大要素在被輔導者本身,而聖靈能幫助人改變,比用自己的力量改變自己更有效,我們可以禱告,輔導就會生效。
(2)和藹、真誠、樂於助人等本是基督徒應有的品質,聖經輔導員如果缺乏,可以求上帝厚賜。
(3)聖經輔導員和被輔導者交談的效用絕不遜於世俗輔導。此外,教會弟兄姐妹在主裡的勸勉和安慰亦具治療作用。
快活人心 明亮眼目
最重要的一點是:聖經輔導絕對比任何世俗理論可靠和優勝,因為:
(1)裡面沒有無神、敵對基督、違反道德的教訓;沒有人本主義思想;更沒有新紀元邪術。「耶和華的訓詞正直,能快活人的心;耶和華的命令清潔,能明亮人的眼目。」(詩十九8)
(2)聖經歷久常新,不像世俗的理論,隨著專家和時代變遷,叫人無所適從;因為「耶和華的法度確定,能使愚人有智慧…耶和華的道理…存到永遠…。」(詩十九7, 9)
(3)聖經具有洞察和改變人心的力量,因為「神的道是活潑的,是有功效的,比一切兩刃的劍更快,甚至魂與靈,骨節與骨髓,都能刺入、剖開,連心中的思念和主意,都能辨明。」(來四12)
捨聖經而隨世俗是不明智的。如果教會講台遵守唯獨聖經的原則,輔導也應該如此,因為公開宣講和私下輔導同是教會的教導,所以「聖經輔導」是最切合需要的了。
註釋:
1. Jay Adams, Competent to Counsel (Grand Rapids, MI : Zondervan, 1970), p.p. 26-28. 2. Richard Ganz, Psychobable (Wheaton, IL : Crossway Books, 1993), Chapter One. 3. Gary Almy, How Christian is Christian Counseling? (Wheaton, IL : Crossway Books, 2000), p.319-24. 4. Gary Collins 著,邱清泰譯,《心理學的重建》,(台北:校園書房,1981,第二頁)。 5. J. Roland Fleck and John D. Carter, eds., Psychology and Christianity : Integrative Readings (Nashville, Tennessee: Abingdon, 1981), p. 15. 6.約翰布魯格編,《面對自我》(香港:聖經輔導基金會,1996,第三課,第二頁)。 7. 同上,第四課,第二頁。 8. Michael Lambert and Allen Bergins, "The Effectiveness of Psychotherapy" in Handbook of Psychotherapy and Behavior Change, 4th ed., Bergin & Garfield, eds. (New York: John Wiley & Sons, Inc., 1994), quoted in Bobgan & Bobgan, The End of Christian Psychology (Santa Barbara, CA : EastGate Publishers, 1997), p.p. 74-80.
分享於:https://www.facebook.com/lois.chan.568/posts/436021646589676?pnref=stor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