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美聖經輔導簡史
張宰金
在以聖經為主的輔導理念和實踐,一般說來北美福音派教會,比華人教會這方面,發展更早也更多經驗。近來華人教會在輔導協談方面的興趣也日益增長。基督教會出版的書籍、期刊、報紙漸漸在這方面有更多數量,書籍大多是從英文翻譯成中文的。國內也有一些輔導中心成立。退修會、專題講座等,若未包括一些有關輔導的題目,例如心理健康、情緒管理、婚姻家庭生活等,就覺得不太完美。這些都是好現象,顯示信徒看見將信仰實行在生活的重要性。這使我想起國內目前的情況,有一點類似北美福音派教會在1970年代的情形。當時,初覺心理學的影響力,信徒對心理學趨之若鶩。然而歷經這卅多年來,彷彿塵埃落定,對於心理學漸漸看到其有限性,把它擺在一個適當的位置,而醒悟回歸聖經的重要性。了解到聖經和心理學是兩個不同的範疇,各有各的路要走。當時國內基督徒開始更看重輔導事工之際,從北美的教會在聖經輔導方面的發展簡史來思考,想必能收鑑古知今之效,也有助於未來國內基督徒輔導者探討更合適的努力方向。對於有興趣研究聖經輔導者,也將可從本文中的人名、書目得到幫助,作為進一步研討的鑰字。
在羅馬書十五章14節記載保羅說:「弟兄們,我自己也深信你們是滿有良善,充足了諸般的知識,也能彼此勸戒。」另外在希伯來書三章13節說:「總要趁著還有今日,天天彼此相勸,免得你們中間有人被罪迷惑,心裡就剛硬了。」帖撒羅尼迦前書四章18節又說:「所以,你們當用這些話彼此勸慰。」羅馬書十五章1節也說:「我們堅固的人應該擔代不堅固人的軟弱,不求自己的喜悅。」加拉太書六章1至2節:「弟兄們,若有人偶然被過犯所勝,你們屬靈的人就當用溫柔的心把他挽回過來;又當自己小心,恐怕也被引誘。你們各人的重擔要互相擔當,如此,就完全了基督的律法。」以上這些聖經教訓,都清楚指明,早期的基督教會就應該有勸戒式輔導事工。(亞當斯Jay
E. Adams根據聖經希臘文原文稱之為nouthetic
counseling)
亞當斯(Jay
E. Adams)在1970年,當時他四十一歲,是美國長老會的牧師和神學院教授,出版了一本立場特別的輔導書籍「Competentto
Counsel」。攻擊當時教會在處理人生及生活問題時,一面倒式的傾向尋求一般的心理治療,而忽視原本在聖經,就有的教會事工-勸戒輔導。他的這項革命性的反思之舉,主要起源於受下列之人的影響:O.
Hobart Mowrer, William Glasser, Perry London,和Thomas
Szasz(註1)。他期盼基督教會本身能負起更多輔導的責任,而不要凡事都尋求一般的心理治療,更不要以這些心理治療為最高的權威(註2)。
亞當斯絕不同意有一些心理治療理論,把人類本身,在處理問題時,當負的責任,完全排除。他更不贊同一個人只要心理自我接納,只要行為被社會大眾接受,他的靈魂就能得醫治。亞當斯相信教會應該了解聖經的教訓:那就是人生大多數的問題,根源於罪。而罪的問題,只有在耶穌基督的饒恕和救恩中,才能得到解決,因為「人類最大的需要是饒恕」(註3)。因此亞當斯認為一個人改變的過程,始於相信接受耶穌基督為救主,得到贖罪之恩,藉聖靈的幫助,改變他的思想,情感,和行為。感恩的得救者,成為有再造的新生命,藉信心和行為,遵行聖經教訓,而逐步走向全然成聖的方向。
為了實行他的理論,亞當斯開設輔導中心,並實際從事輔導諮商和訓練輔導者的工作。他也著作發表他的理論,信念和作法。他並不把自己納入現有的心理治療行列中,他堅持自己的福音派信仰,並嘗試使別人也接受他的信仰。他輔導的目標在於使人接受耶穌的福音,過討主喜悅,榮耀神,合乎聖經的生活方式。他獨創一格的作風,及對於現代心理治療的大前題作出大膽批判,例如對於佛洛伊德(Sigmund
Freud)的心理分析治療法(The
Psychoanalytic Approach)。羅哲斯(Carl
Rogers)的案主中心治療法(Client-centered
Therapy),史金納(B.
F. Skinner)的行為治療法(The
Behavioral Approach)。明顯地和當代心理治療壁壘分明,使他樹立了一些敵對者,卻也吸引了一些明確的支持者。他的理論和實踐之影響力,在1980年代雖曾一度減弱,但在1990年代又如死灰復燃,更大地影響了福音派的教會。他當時在西敏神學院(Westminster
Theological Seminary)的教職,和基督徒輔導教育基金會(Christian
Counselingand Education Foundation,簡稱CCEF)的領導角色,加上他自己福音派的信仰,訓練和實際有效的輔導經驗,使得他的輔導理論和方法,在北美和歐洲一些福音派的教會,直接、間接帶來一股不可忽視的影響力量。
在神學思想和信仰上,亞當斯是一個徹底的加爾文宗(Calvinism)跟隨者,他也自知是改革宗(Reformed)的基督徒。他的信仰中心,可用加爾文神學的五點來表達(註4)。那就是用英文TULIP所代表的五個重點:
全然墮落(Total
Depravity):全人類都受罪的影響,都是罪人,每個人在智識上、意志上、情緒和情感,身體上、良心上和記憶上等,都多多少少受了罪的影響。
無條件的揀選(Unconditioned
Election):上帝拯救人類,是祂最高主權的揀選,不是按人類自己的好行為。
有限的贖罪(Limited
Atonement):基督的替死救贖,其個別性和有效性,只限於饒恕那些神所揀選的人之罪。
無法抗拒的恩典(Irresistible
Grace):上帝能使死人復活,祂動工在身上的人,就會接受救恩。
聖徒的堅持(Perseverance
of the Saints):所有上帝使之死而復活的重生者,必能持定永生之道,而實現歸回基督的盼望。
亞當斯和其同工John
Bettler,所成立的CCEF是主要的輔導中心和訓練中心。他們也在西敏神學院(Westminster
Theological Seminary)教授有關輔導方面的課程,並出版期刊,先是JournalofPastoralPractice,後改成Journal
of Biblical Counseling,亞當斯後來漸轉移至加州的西敏神學院分校。當時在聖經輔導方面成功的輔導中心,還有John
Broger的Biblical
Counseling Foundation以及Bill
Goode和Bob
Smith的Faith
Baptist Counseling Ministries。
在1980年代以亞當斯為主導的聖經輔導有點趨於平淡,甚至有幾分式微。當時福音派中,比較多和心理學有對話,並更多考慮神學與心理學之會通。例如:Bruce
Narramore, Mary Stewartvan Leeuwen在Calvin
College, David Myers在Hope
College,甚至在1980年代的Wheaton
College也有教師團中如David
Benner, Stan Jones, Kirk Farnsworth,以及哲學家如Stephen
Erans, Robert Roberts有興趣於心理學的人都在神學與心理學的會通中,推波助瀾。其中最好的例子,就是在1985年由David
Benner主編,由約一百五十位福音派心理學教授和心理學家及專業輔導者所努力的成果-Baker
Encyclopedia of Psychology(註5)。
在1970年代,達拉斯神學院(Dallas
Theological Seminary)聘請兩位精神科醫師加入教職,他們是Frank
Minirth和PaulMeier。在1970年這兩位開張一治療診所,即Minirth-MeierClinic。他們也一起合作著書,並開始廣播以心理健康為題的節目。1986年他們開始類似的第二家治療中心。同年美南浸信會的心理治療師Robert
McGee開張類似的診所在休斯頓,取名為Rapha,提供「以基督為中心的醫院和輔導關懷事工」(註6)。
以上這兩者(Minirth-Meier和Rapha)都是營利性事工,有收費的。在1991年兩者成為美國全國性的事業。Minirth-Meier開張廿五家診所,Rapha開張卅二家診所在十七個醫院裡面。在1994年Minirth-Meier和第三家主要的連鎖事業-新生命治療中心(New
Life Treatment Center,由SteveArterburn主導,擁有)合併,成為Minirth-Meier
New Life Clinics(簡稱MMNL)。在1996年時,他們擁有八十家診所,出版一百卅種自助性書籍。同時Rapha的診所又加倍增長到全美國有六十三個。於是MMNL和Rapha成為全世界提供精神心理治療,收費的,私營的機構中,兩個最大的企業。
另外值得一題的是Gary
Collins在1992年被邀請主導當時的美國基督徒輔導者協會(American
Association of Christian Counselor簡稱AACC)。其目的在於提供基督徒輔導專業人員團契和溝通的機會。Collins強調聖經傳統的信仰和道德原則。Collins公然指責有些基督徒輔導者,追求地位和財富,並和「人本主義及自我中心的理論融合」,又忽略聖經中簡明的信仰原則(註7)。
AACC在1992年出版The
Christian Counselor期刊,並討論與心理學會通的相關主題。這方面它有點和Journal
of Psychologyand Theology類似。到1995年AACC的會員超過一萬七千人。
總而言之,在1970年代到1980年代早期,這種神學和心理學會通的運動達成兩個目的:
一、提供思想理論基礎,發展出學術性的習慣,似乎把現代心理學和傳統福音派信仰結合得蠻成功的。
二、創辦了一些專業性的機構和聯絡網路,來教導並實行福音派的心理治療。
另外,在1980年代初期,Robert
Schuller高舉的自我形像(Self-Esteem)(註8),強調「可能的思想」(possibility
thinking)和Norman
Vincent Peale的「積極思想」(positive
thinking)也曾形成暢銷書的熱潮(註9)。跟著一波約有十年之久,就是自助書籍系列的暢銷,由心理治療者所編寫的。例如James
Dobson, William Backus, Minirth & Meier, Robert McGee, Larry Crabb(註10)。
到1980年代結束時James
Dobson的「愛家」(Focuson
Family)節目每天在一千八百個廣播電台播出,並漸漸成為國際性的事工(註11)。1980年代中期還有人本主義的康復十二步(12Steps
of Recovery)等自助行的書籍、手冊也很流行,就像戒酒協會的康復十二步一樣,有各式各樣的康復十二步。Lyman
Coleman的Serendipity也出版許多與輔導相關的支持小組聚會手冊(註12)。
在1990年代,雖然亞當斯本身的興趣和努力由輔導學轉變成講道學,但是,反而有更多福音派的專業輔導者,越發強調回歸聖經。例如Larry
Crabb和Gary
Collins在這方面的努力,都是功不可沒的。再加上心理學本身意見分歧,效果也不若原來一些人所預期的。因此,有愈來愈多的需要者,轉回來尋求像CCEF這樣以聖經為主的輔導機構。從下列的統計表可看出,來尋求CCEF的幫助者,愈來愈傾向較長期接受輔導,而不再只是來少數幾次就不來了(註13)。
這種歸回聖經輔導的復興,從1994年時,聖經輔導團契(Biblical
Counseling Fellowship,簡稱BCF)所出版的「面對自我」(Self-Confrontation
Manuel)成為福音派的暢銷書著作,且被譯為十多種語文,可見其一般。此外還有John
MacArthur著作的Our
Sufficiencyin Christ也明顯地回到聖經基本教訓,面對於心理學有精闢的批判。由他所創辦的Grace
Community Church和The
Master's College and Seminary,其教導都強調和亞當斯類似的勸戒式輔導(NoutheticCounseling),並有由The
Master's College and Seminary之教師團,如WayneMack等著作的「聖經輔導概論」(Introduction
to Biblical Counseling),有系統地將聖經輔導作一個介紹。
總之,聖經輔導本身,自亞當斯強調提倡以來,曾使教會覺醒,珍惜聖經中寶貴的資源。幾經峰迴路轉,時而被趨向和心理學有更多會通的福音派專業輔導者所批判,甚至被宣稱是基督徒輔導,骨子裡卻是人文主義(humanism)的專業輔導者奪去影響力。但到1990年代,回歸聖經和以基督為中心的輔導,卻為愈來愈多有需要者,提供真實的幫助和盼望,並給人更根本的治療。也許我們可以說在1970年代心理學實在被高舉,成為教會中的偶像,但亞當斯為了正風,不得不大聲疾呼,且用力將鐘擺,挽回到另一個極端。但是由於是一個極端,而造成某一些反動。因此,有些福音派的專業輔導者又不盡同意亞當斯對於心理學的全然否認和攻擊,於是逐漸轉向神學和心理學會通(inter-gration)的方向邁進。到現在,由於心理學所提供給人的幫助,漸漸知其所限,且心理學本身流派分歧,更使人醒悟而認知心理學不是真理,更不是上帝。於是愈來愈多福音派的基督徒,認知心理學和神學是兩個不同的範疇,而在生活中遇到某種問題時,寧願重回聖經輔導之助。但是今日的聖經輔導和昨日亞當斯開始時的聖經輔導,已有一些改革。至於神學與心理學的會通,及聖經輔導者如何看待心理學,那又是另一個值得探討的主題。
註釋
(作者乃台灣中華福音神學院教牧博士科主任。本文轉載是台灣中華福音神學院通訊2000年3月號。蒙允轉載,特止鳴謝)
轉自﹕《傳書》2000年8月號.第8卷.第4期.總第46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