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体   简体  

在心的深處遇見神——認識聖經輔導

《教會》20083月總第10(https://www.churchchina.org)

/王一樂

 

每一個人都需要被輔導

在教會裏,一提到輔導,常常讓人聯想到一些心理不正常的人,或者夫妻關系、親子關系有問題的家庭。而所謂的聖經輔導也自然被框在相似的圈子裏面,只不過使用的工具是聖經而已。其實,發軔于美國威斯敏斯特神學院的聖經輔導Biblical Counseling)已經遠遠超越了大家常常想到、談到的這些狹義的輔導概念。與系統神學、聖經神學、前設護教學(Presuppositionalism)相呼應,聖經輔導自身是一個宏大的架構,這個架構的核心是關于基督徒的成聖,它涵蓋了門徒訓練、領袖品格、解決沖突、教育子女、夫妻關系、特殊需要(各種臨床性心理問題)等等各個方面。

我們每一個人都需要被輔導,需要被神的聖言輔導,在一生中不斷悔改、歸向神。然而,這一原則,首先不是因為我們是罪人,而是因為我們作為被造的人需要神的啟示。我們需要被神的話語輔導,神是原初的輔導者,他的聖言是我們生命的光。不僅我們每一個人都需要被輔導,教會的領袖首先需要被輔導、被改變,然後帶領群羊、輔導群羊。

聖經輔導幫助我們認識罪

“對不起,我錯了;不過,下次你也不要……”

“媽媽剛才向你發脾氣不好,可你為什麼那樣不聽話呢?你要是好好練琴,媽媽就不會發脾氣了。”

結過婚、養過孩子的人對這兩句話都很熟悉——我們常常講。身為基督徒的你我開始學習新生的樣式,包括認錯、認罪。然而,即使在這個過程中,深深內駐于我們生命當中的罪卻仍然狡滑地、倔強地、自然地把手指向別人,而我們卻渾然不知。

第一句話的意思是﹕“我是錯了,但別忘了,你也是罪人,也需要改變。”這樣講似乎可以減輕我們的責任與罪咎感,讓我們好受一點,更容易原諒自己。

而第二句話則是在說﹕“媽媽發脾氣是因為你不聽話,你不好好練琴,讓媽媽生氣,所以媽媽發脾氣是你的責任。”——我們毫無憐憫心地把罪責加到孩子身上。我們的孩子長大後也將是這樣。

罪讓我們眼瞎,讓我們首先看不到的,就是罪本身。我們要認識和承認的不僅僅是那些看得見的罪,更是深深嵌入我們生命中的自義。自義使我們認罪不徹底;當我們徹底認罪的時候,自義又在耳邊講﹕“你還不錯嘛。”罪堅持不懈地告訴我們﹕“你沒有罪。”在人生的風景線裏,罪與救贖是那條看不見的戰線;許多時候,我們失敗,是因為打錯了仗。

我們常常忘卻的是“罪的內駐”(indwelling sin)的教義,然而這是偉大的清教徒們每日生活自省的一部分。罪的內駐讓我們的生命時時被罪感染、影響,即使是在最“義”的事情上。罪讓我們眼瞎,讓我們忽略我們的罪。罪極其詭詐,深藏于我們的生命當中。時刻試圖動用所有的資源(神學正確、事奉結果、和諧婚姻)去祭奠我們心中的偶像(深深的自義、需要被接納、得勝等等)。一個成熟的基督徒,最重要的標志就是對罪的自知。這是一個逐漸成長的過程。我們的天路曆程就是靠著基督的恩典,不斷成長,不斷更加認識自己心中的罪,不斷除去罪的過程。

聖經輔導首先教導人,如何透過我們在人際關系與環境當中的自然反應,看見自己具體的罪。第一誡命是愛神,第二誡命是愛人。愛神與愛人是一體的兩面,人若不會愛眼睛看得見的弟兄,就不會愛神;人不真正愛神,也不會真正愛人。弟兄相愛的必然表達就是我們的言語行為,包括我們言辭的態度。教會史上不乏神學正確,卻(自覺或不自覺地)在內心另有所指的動機的驅使下,利用神學與“異端”問題傷害、打擊、甚至毀滅別人的先例。我們在人際關系當中的舉措反應出我們的內心。人與人之間基本上只有兩種關系﹕事奉的關系——為了對方的益處;利用的關系——為了自身的好處。許多時候,我們自身的好處並不是顯而易見的好處或者利益,反而是一些深藏于內心的“需要”。比如,如果我生命的主旋律是“需要被人接納”,很自然,別人對我的接納就成了我的定義;而我的言行通常也會被“獲得別人的接納”而左右。在這種“需要”的驅使下,一個人可以做許多好事甚至“屬靈的事”以換來接納。可就本質而言,這不過是一個交換,利用別人的接納來滿足自己心靈的需要。在這種景況當中的人,常常在所盼望的接納落空之時,心懷咒詛。聖經講人心比萬物都詭詐,誠然。

我們的一舉一動、一言一行都是內心的反應——人心裏所懷的,就從口裏講出來,手上行出來。基于這個聖經真理,聖經輔導常常講﹕“在環境與人心的十字路口,是我們的言行。”在人生的細節當中,神的話讓我們看到的是自己具體的罪。只有當我們看見具體的罪,才能來到神面前,具體地認罪、悔改,經曆神更深的救贖。

聖經輔導把盼望指向福音

“媽媽剛才向你發脾氣不好,對不起。請你原諒媽媽。明天我們去買你喜歡的玩具。”

一次讓孩子從我們的過犯之中認識罪的交談機會就這樣被輕易錯過,焦點很快轉移到對新玩具的盼望和談論上。同時,買玩具的付出和補償極大地安慰著我們的內疚,讓我們不再記念、不再想起自己的罪。

通常最讓追求聖潔的弟兄姊妹們灰心失望的,就是我們的軟弱與失敗——我怎麼會這樣!?以至于我們會陷在軟弱與失敗當中很難爬起來。這是更深的自義,以為軟弱失敗不是我們的本相。真正的問題是﹕我們為什麼不會這樣?我們的軟弱與失敗把我們更深地帶到基督的十字架面前。蒙恩之人需要的不是自己的義,而是時時刻刻披戴基督的義。

同樣,在教會的主日講台上,常常可以聽到許多很好的講章,努力進窄門、修複親子關系、天國的新憲章等等。然而我們不斷要問自己的是,當我們努力去行的時候,我們的努力與不認識神的人的努力有什麼區別,我們的努力與猶太人的努力有什麼區別?我們的講章當中有基督與福音麼?

我們不僅不容易看見自己的罪,其實也不了解什麼是福音——我們忘了,基督已經擔當了我們一切的罪,我們時刻可以來到施恩寶座前,求幫助、蒙憐恤,因此,我們可以坦然認罪——因為那是我們的本相。相反,不了解福音使我們在看到自己的罪、經曆自己的罪時,不是奔向耶穌基督的十字架,而是采取各樣自我救贖的方法掩蓋自己的罪,找出各種理由來蒙蔽自己的心。罪不停地在我們生命中重複﹕“你不需要基督的福音。”

聖經輔導幫助我們把盼望定睛在基督和他的福音上。聖經輔導牢牢地把個體的人生安置于上帝的救贖曆史當中,每一個人是一個具體的救贖故事。面對自己的罪,我們不再需要躲藏,因為那是基督救贖我們的過程。此生此世不是關于我們,更不是關于我們的義,乃是關于基督,基督的義,我們的救贖,神的榮耀。而我們所經曆的救贖,是上帝在我們身上動工、引領我們成聖的過程。我們只管坦然無懼地來到施恩座前,求恩惠、得憐憫。神讓我們看到自己的罪,是為了把我們引到基督面前,經曆更深的救贖。每一次看到自己的罪,都是我們經曆基督的恩典、經曆神的救贖的機會。

因此,在我們經曆軟弱與掙紮時,聖經輔導根據聖經教導,建構具體模型與步驟來幫助我們經曆基督的十字架。讓我們悔改更理智,順服更具體,信靠更真實。

對罪與福音的準確把握,不僅使聖經輔導成為實際而有效的一門實踐神學,可以幫助信徒成聖,更使它成為貫穿所有實踐神學的一個主線,可以應用于主日講道、成人與兒童主日學、小組帶領、門徒訓練等等各項事工。神已經在聖經裏對我們講話,我們要學習聆聽,聽到我們的心裏,讓神的道改變我們的生命;不僅如此,我們要學會在生活的過程當中宣講,實際地講到別人的生命當中,讓神的道改變聖徒的人生。這就是聖經輔導。

作者簡介

王一樂,威斯敏斯特神學院宗教學碩士生,網絡基督使團總幹事。

 

 

 

回「介紹聖經輔導」頁

回主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