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体   简体  

你需要知道到底是誰

《教會》20075月總第五期( https://www.churchchina.org/ 

/何當

 

 

神的神能已將一切關乎生命和虔敬的事賜給我們,皆因我們認識那用自己榮耀和美德召我們的主。

——《彼得後書》一章三節

人若不先想念神的性格,繼而觀察自己,即得不著真正的自我認識,這是很明顯的。

——加爾文,《基督教要義》

心理學問題
是個根本性的信仰問題
 

《教會》雜志于20073月推出一期《聖經輔導專刊》,主要的目的有兩個﹕

1)向教會呼籲,重視當代城市基督徒靈命軟弱、生活秩序混亂和心理狀況堪憂的現實,更多地開展個體性牧養工作和小組關護工作;

2)對于已經存在的各種基督教心理輔導事工,提醒主內同工,注意以聖經教導為根基進行分辨,不要受到以心理學和“新紀元”運動為代表的世俗風氣的影響,持守教會的聖潔。

當我寫下這些文字的時候,心裏不免想到主內一些從事心理輔導的同工。我大致能夠想像得到,上面這樣的話,還有我們這一期刊物可能會在他們心中引起怎樣的反應﹕意外、驚訝,或者不滿。當然,很多的時候,可能是一種以寬容心態出現的,對我們所呼籲之問題的輕視,正如一位從事基督徒心理輔導的姊妹的反應﹕哎呀,大家看問題的角度不一樣啦…… 

雖然我們的話可能會面對這類不滿或者不重視,但是我們仍要鼓起勇氣——是的,如同向那些對我們的信仰心存不滿或者飽含輕視的非基督徒傳福音那樣鼓起勇氣——向我們主內的弟兄姊妹呼喊﹕注意以聖經教導為根基進行分辨,不要受到以心理學和新紀元運動為代表的世俗風氣的影響,持守教會的聖潔! 

我們這樣不顧很多基督教圈子最喜歡掛在嘴邊的“愛”與“合一”,喋喋不休地向主內肢體呼喊,因為這嚴重地關乎我們的信仰。某種意義而言,對于信仰和心理學的關系問題,每個人有怎樣的態度,這跟他對他所歸依的這個信仰,對他所信的這一位耶穌基督有怎樣的認識息息相關。 

對于基督徒而言,這裏提出的所謂“心理學問題”不是一件小事,它是一個根本性的信仰問題。

唯獨聖經
是我們確定行動方向的標準
 

部分地由于一些文章比較的神學性,且是譯作,語言不甚流暢,也部分地由于當代基督徒(包括傳道人)太過忙碌,無暇靜心反思信仰生命和教會發展的問題,沒有時間去研讀那些有價值但比較“磨牙”的信仰文字,我注意到,本期《聖經輔導專刊》上的文章一定程度上被教會弟兄姊妹冷落和誤解了。 

比如,《是誰戰勝了歌利亞?——debar的一封信》1的作者小衛星告訴我,當此文被轉載在她教會的通訊上之後,一位弟兄跟她說,你的文章真是很感人。她在感謝之余,未免遺憾——這篇文章除了值得感動之外,更值得反思。作者希望大家看到的,不僅僅是一個感人的見證,更是一個被見證出來的真理。具體而言,小衛星這篇文章是圍繞憂鬱癥問題在說話,包括她自己個人經曆的見證,但總體上說,該文所討論的其實是成聖神學,而作者在這方面的觀點與其以基督為中心的釋經學方法有關。 

作為基督徒,我們相信並堅持“唯獨聖經”的信仰原則,聖經是檢驗我們此世生活一切行動和思維的標準。具體落實在基督徒心理輔導事工上,在消費主義盛行的後現代社會文化中,如何幫助有憂鬱癥的主內肢體,如何牧養、教導軟弱的信徒,不去效法這個彎曲悖謬的世界,持守我們古舊的信仰,且按著神的心意,走向成聖,在這些事工中我們的觀點和做法正確與否,不能僅僅以“有效”與否為判斷標準(這恰恰是當代很多基督徒正在做的),而要首先以“是否合乎聖經的教導”為標準。 

不以聖經教導為根基,而用商業社會所推崇的、可量化考核的“效用原則”作為評判我們行動的根本標準,用具體數字其實很可疑的“治愈率”來為世俗心理學做辯護,表明教會在很多方面已經嚴重地被世界的價值觀所影響,其與世界越來越只有外在形態的區別。這就正是前面所提到的,當代教會開始需要面對的、最大的危機﹕世俗化。 

一個以世俗價值觀為自身基本價值觀的教會,即使講壇上還是在宣揚基督教教義,它仍然是在信仰上面臨失落的教會,其中所宣揚的,是被世俗價值觀所重新詮釋,建構和包裝過的教義,已經是徒有其表了。 

當然,這不是說基督徒做事不該看果效如何,或者故意要追求低效率,恰恰相反。我們都知道南轅北轍的成語,真正的效率首先是方向的正確,而對于基督徒而言,我們在世上做一切事情的根本方向在哪裏,這是要聖經來指導的。有些人認為聖經沒有給我們的人生指明這樣的道路,沒有關于如何幫助信徒面對生活和信仰困境的內容,我不同意。除非我們認為聖經在撒謊,否則我們必須承認,神的神能已將一切關乎生命和虔敬的事賜給我們,皆因我們認識那用自己榮耀和美德召我們的主。(彼後1:3)若不是做在基督裏,不是做在神的心意裏,我們的事工越是有效率,越是有成果,可能就越有問題。 

基督徒心理輔導如果不能夠使被輔導人建立起在神面前有信心、有紀律的生活,而跟世俗的心理學一樣,僅僅是安慰人的心靈傷害,給需要聽肯定話語的以肯定,給需要被更多關懷的人以關懷,這就是舍本逐末,忽略了最重要的工作。這樣的輔導僅僅滿足了人內心的一些需要(它們不一定都是正當的、合乎聖經的需要),卻沒有帶領人去嚴肅地面對我們之所以產生各類心理問題的根源——人和神的關系,以及人應當怎樣活在神面前的問題。按照巴刻的話,這樣的輔導和教牧關懷,基本上就是“按摩浴”而已。雖然在這樣的“按摩浴事工”中,我們很有可能看見輔導者極大的愛心——很多輔導者真的非常有愛心,也願意為主奉獻自己——但是這愛心恐怕不是按照神的心意和智慧的。 

在這樣的“按摩浴事工”中,被滿足的是人的心意,不是神的心意。

提到尋求聖經的教導,我們自然就進入了解經、釋經的範圍,在小衛星這篇文章所討論的憂鬱癥問題上,作者最重要的觀點不是別的,恰恰是以基督為中心的釋經學方法﹕通過這樣的釋經角度,作者重新理解了歌利亞和大衛的故事,從而對于神對自己一直以來的帶領,自己一直以來的處境,自己所應當意識到和去面對的事情就有了一個全新的看見,換言之,她走在了一個與以往很不同的道路上。她不再當自己是大衛,而是以色列人;不再是選民,而是可惡與可憐的法老。這時候,作為法老而不是大衛,她在神面前對自己的認識發生了變化,她對神的呼求也自然發生了改變,因為她正確地認識到了,神的恩典到底是怎麼一回事,她也真正明白了,使她勝過生命中一個個歌利亞巨人的到底是誰。正是在這個時候,神醫治了她。

 

基督教心理輔導
應該以嚴謹的神學為根基
 

加爾文在他的《基督教要義》中指出﹕人若不先想念神的性格,繼而觀察自己,即得不著真正的自我認識,這是很明顯的。”2換言之,從方法論角度說,對人的正確認識只能基于對神的正確認識,沒有後者,就不可能有前者。有鑒于對神的正確認識只能來自于神的特殊啟示,沒有特殊啟示的光照,死在過犯罪惡中的人甚至對一般啟示都不可能有真正全面而準確的認識,故而,今天的我們對自己的正確認識也只能基于神的特殊啟示——聖經。 

而心理學,因為根本否認對神的認識,因為其基本的形而上立場是無神的,雖然這個學科在描述人的悲慘現狀上有一些值得稱道的地方,所使用的一些具體科學研究技巧也不無可取之處,但是,從整體和根本上說,它對人的認識,以及它對人問題的解釋必然是謬誤的。 

且不說心理學內部和外部對于這門學科的“科學性”有怎樣的爭議,即使作為一門“科學”,心理學和其它的科學也有重大的不同。物理學,化學等自然學科的研究對象是自然界,是無生命,無位格的事物,其研究是機械和單向的。所以,即使不承認有一位創造的神,不承認宇宙萬物和它們的循軌運行都是神的創造,只要相信宇宙萬物的演變和運轉有一定的規律(這樣的信念也是基督教信仰傳播的結果),現代自然科學一樣可以僅僅憑實驗和人的理性總結出一些自然規律,至少(按照康德的觀念)是自然規律的某種表現方式。 

而心理學研究的對象卻是人,是不僅有生命,更有位格的存在。而且,心理學要研究的不是人在群體中外在行為方式的規律性,好像社會學,人類學等社會學科所做的那樣,而是人心靈的奧秘。心理學試圖發現和回答的是人裏面的事情。 

這時候,心理學這個學科(還有相應的心理輔導工作),在其心理哲學層面上是否承認有神,是否承認人是神按照他的形象樣式創造的,是否承認因為亞當的犯罪,人類全體是全然敗壞的,是死在過犯罪惡之中的,就是這個學科能否正確地認識人“心理問題”之根源的關鍵。在其研究視野裏,創造、審判和拯救的神是否存在,就不再是一件可有可無的事情。 

對于什麼叫做“人”,什麼是“健康”,什麼才是人的“正常狀態”,心理學與聖經的立場完全不同,以心理學對人的觀點為標準去評判,當然會得出心理學本質上無害,反而很有用的結論。這個道理,正如我們帶上紅色眼鏡,看到什麼都有紅色一樣。對心理學觀念的錯誤,來自于我們所使用的判斷標準的錯誤。前面說了,對基督徒來說,判斷標準只能是聖經。離開聖經權威,就是教會世俗化的開始。 

小衛星的文章告訴我們,系統神學、釋經學和聖經神學這些所謂純理論的東西和教牧實踐之間的關系如何比我們原本想像得更加緊密。也許我們可以這樣說,沒有正確、嚴謹的教義作為信仰基礎,以及良好的釋經學和聖經神學觀念作為助益,一個教會無法成功地開展輔導事工,一個基督教心理輔導機構也不可能找到正確的方向。有負擔做心理輔導事工的弟兄姊妹需要的不僅是心理學專業技能,更是紮實的神學根基。

 

專門輔導機構之外
信徒更需要個體性教牧關懷
 

很多教會中已經有了關懷的事工,代禱,探訪,等等。關懷事工每個人都可以做,也都應該做,所需要的主要是愛心、憐憫,以及願意付出代價的心志。聖經輔導也是關懷的一種,但除了上面這些必備的素質外,還需要有特殊的恩賜、裝備與訓練。在教會中,所有的教牧同工都應該有教導的恩賜,但不是所有的教牧同工都有輔導的恩賜。而輔導是教導的必要延伸,是教導的實際應用,它與講道、門徒培訓等事工一樣,是牧養的重要部分。 

我們的感受是,很多教會很重視一些“集體”的事工,講道啊,退修會啊,培訓營啊,就是那種很多人同時參與,也可以同時服務很多人的,可以做得熱熱鬧鬧的活動;卻往往忽視了個體性的信徒輔導,或者雖然意識到了,卻沒有足夠的精力和資源去做,因為輔導是一類需要更多精力投入、更長久地委身的事工。集體性事工的不足在于牧養缺乏針對性和深度。很多信徒的問題都不只是單純、表面的,用坐在會眾中間聽道,然後自己回去單獨面對的方法,他們往往很難勝過自己的問題和軟弱,這時候就需要個體性的輔導工作了。當代中國教會對輔導的重要性的認識還有待提高,而在這方面的裝備和訓練更需要加強。 

有一個思想的誤區或者說實際現象我們需要認真對待﹕在教會中,對輔導和關懷事工有興趣和負擔的,似乎主要是姊妹﹕不論是婚姻輔導、親子教育、婚前守貞教育,還是抑鬱癥關懷,老年關懷等等,這些似乎主要是姊妹會,妻子團契或者師母聚會時的話題;在各種心理輔導的學習班上,也甚少能見到弟兄,特別是教會負責弟兄的身影,似乎“輔導”只是一項適合女性從事的,同時也更多面向(軟弱的)女人們的問題的“姊妹事工”,而弟兄們則更多地對探討抽象神學問題、預備主日講章、開同工例會、制定規章制度或者提出教會發展規劃等等事務感興趣。 

這是不正確的想法,更是一個堪憂的現象。其中的理由,甚至不僅僅是輔導事工的同性原則”3,而是因為這很可能會造成輔導上的偏差。神造男造女,在很多方面各有不同,姊妹天性中那種對情感、婚姻和家庭問題的關注,那種身體性、感受性的思維方式,她們的細致、敏感,以及她們幾乎天生的溝通能力,使得她們非常適合做輔導工作。但是成功的輔導同樣需要弟兄的參與﹕需要男性抽象化、條塊化的思維方式在心理輔導的神學根基上進行建造和把關;從(同時在生理和社會意義上的)男性的角度對需要被輔導的人和事進行解讀和幫助;開展輔導事工的理論反思和教學;系統地規劃和調節輔導和整個教會牧養事工的關系,等等。 

更重要的,和我們一般對心理輔導的看法不同,聖經輔導首先的意義不是給人以心理慰藉,而是建立一種基于聖經的當代門徒培訓模式,正如林慈信牧師說的﹕聖經輔導的首要目標不是讓不舒服的人舒服一點,讓痛苦的人減輕痛苦一點,讓一個充滿問題的婚姻變得和諧一點,乃是幫助一個人遵守神的話語,過有紀律的生活,結出聖靈的果子。”4因此,我願意在此特別向弟兄們呼籲,更多地關注和參與到教會的輔導、關懷事工中來。平衡的輔導隊伍是應該被期待的。 

《教會》願意為此盡一份微薄的力量,從這一期開始,本刊將常設《聖經輔導》欄目,我們將一方面刊登一些探討具體輔導事工的文章,另外一方面連載聖經輔導工人培訓的材料,供主內弟兄姊妹自習。羅馬書15:14教導說﹕“弟兄們,我自己也深信你們是滿有良善,充足了諸般的知識,也能彼此勸戒。”願這教導能夠成為中國教會的普遍現實。

注釋﹕

1、《教會》20073月第二期(總第四期),第24
2、《基督教要義》(上冊),基督教文藝出版社,香港,1996,第3
3、就是說,主要由弟兄來輔導有需要的弟兄,而姊妹的問題則由姊妹負責關心,避免異性之間長期、單獨的輔導,因為相互深入到對方的感情世界,產生過度的親密感而發生不應有的意外。這個原則提醒我們,不論是教會的輔導同工,或是輔導機構中的專業人士,他們首先是一個人——和我們一樣的人。
4、《教會》20073月第2期(總第4期),19

 

 

 

回「介紹聖經輔導」頁

回主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