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体   简体  

雙相情緒障礙躁鬱Bipolar Disorder[a] 簡介

 

張逸萍譯自﹕“Basics about bipolar (Part 1)” by Ed WelchApril 30, 2009. https://www.ccef.org/basics-about-bipolar-0/

Basics about bipolar (Part 2)” by Ed WelchMay 6, 2009. https://www.ccef.org/paranoia-personal-case-study/

Basics about bipolar (Part 3)” by Ed WelchMay 11, 2009. https://www.ccef.org/basics-about-bipolar-part-three/

本文最初發表於《The Journal of Biblical Counseling》,2007年夏季(第25卷第3期)。

 

 

本文從一個案例研究和聖經框架開始,帶我們有關“雙相情緒障礙症”的四本書。作者愛德華總結它們,並與這些世俗資料互動,搜集了我們可以從中學到的東西,同時,他對面臨有這樣問題的人們的掙扎和症狀,做出了清楚合聖經的解釋。

戴安娜,三十五歲,妻子和母親,變得越來越煩躁。她對小小的挑釁,都閃現憤怒的情緒,使每個人都處於高度戒備狀態。她睡得很不規則——熬夜和早起,增加了她家庭的壓力。一全家人真的不知道她怎麼樣花時間。半完成的工作項目胡亂地丟滿房子,這些工作又和家庭的優先事項無關。這些壓力使她的丈夫感到不安,而且黛安娜顯然不願考慮他或其他人對她的行為的擔憂,這使情況更加複雜。衝突是不可避免的。

一次特別激烈的爭執之後,黛安娜衝出屋子,跑到約十英里外的一家酒吧,遇見了一個男人,和他上床。當她第二天早上終於回家時,衣衫不整,心煩意亂,但仍然很暴躁。她告訴丈夫發生了什麼事。當然,他非常難過。他給家庭醫生打電話,醫生叫他帶黛安娜去急診室。之後,醫生把她送進精神病房。

這聽起來像是「驕傲在……跌倒之前。」的案例,確實如此。疊加在她內心發生的一切事情之上,黛安的她的思想在競速,從未如此分心或過度活躍,她的解釋越來越離奇,她不再是“她自己”。

戴安娜在精神病醫院得到的診斷是“雙相情緒障礙”﹕黛安娜不正常地“興奮”,躁狂mania。她的“興奮”是誇張、暴露、健談、躁動、“非常興奮的”和自我毀滅性的。這是“雙相情緒障礙”的一種極端情況(以前稱為躁狂抑鬱症)。抑鬱是另一個極端的“低落”,和躁狂症的旺盛狀態向上”,成為對比。一旦發現了這些極端的情緒波動,她的丈夫就可以很容易地講述黛安娜生活中的其他類似事件。

認真和實際的神學發展,歡迎“雙相情緒障礙”診斷的挑戰。由於聖經講及整個人生時,範圍是深和廣的,聖經輔導員應該渴望研究每一個人類的經歷。然而,到目前為止,從聖經角度來看“雙相情緒障礙”體驗的文獻很少。[i]   本文對“雙相情緒障礙”的簡要介紹探討,是在沒有任何幫助,又沒有聖經人物表現出“雙相情緒障礙”症狀的情況下,而從聖經對這個話題進行思考。本文還將檢查有關“雙相情緒障礙”體驗的最新書籍。

精神科詞彙

為了在聖經中找到躁狂症,你必須首先將其簡化為具體的描述性語言。它是怎樣的? 它做什麼? 怎麼想的? 感覺怎麼樣?當我們回答這些問題時,就可以從聖經的角度來理解聖經裏沒有提到。當你這樣做時,你會發現“雙相情緒障礙”的躁狂狀這方面,在不同程度上,有下面思想、行為和情感:

·         高脹的情緒

·         極度不必要的煩躁或憤怒

·         睡眠需求減少

·         不切實際的自我高估

·         愛說

·         不切實際的思想競爭著出現

·         易衝

·         魯莽不顧後果行為

這些詞彙和短語具體描述了躁狂症。將它們融合在一起,可以為他個人和人際關係的混亂,提供背景,還有隨之而來的不良結果(參﹕雅三16)。

躁狂症患者不喜歡限制。它甚至可以與抑鬱症合併,於是情緒糾結成一團,在其中的人,在高潮和低谷,躁狂症和抑鬱症之間搖擺。它可以高過所有看起來正常”的邊界,有如旋風般的不可阻擋的洪流,使受影響的人及其受驚的家人感到困惑。有如一個陌生人”入侵了這個家。這個陌生人高估了個人的實際能力,同時又低估了這些不穩定行為的風險。他就是這二者的混合,而且反覆無常崩潰是不可避免的。

當被診斷出“雙相情緒障礙”時,它會無意中使人擺脫責任感。但是,此列表中的行為(“雙相情緒障礙”患者可達至極端),是不敬虔的行為。躁狂症並不消除個人道德責任,但會提醒你,要留意其他可能的影響因素。考慮這個平行的例子。如果小約翰打另一個孩子,他的行為是錯誤的。但是,如果小約翰曾被約翰嘲笑,挑釁或毆打過,那麼當你管教小約翰時,你一定會考慮到這一點。

相關神學

即使有“雙相情緒障礙”的具體描述,相關的經文也可能不會馬上浮現在腦海。雅各書和箴言中有一些暗示,是關於自我控制,和快快的聽慢慢的說。但是這些經文沒有提供足夠的,讓我們可以有效地服事患者。為了從聖經獲得,我們必須尋找具體的聖經段落,以及大規模基於聖經的教義。有兩個廣泛的問題可以引出相關的教義:作為人類,我們是誰? 我們包括什麼?[ii]  這些問題將有助於組織和解釋這些千奇百怪的“雙相情緒障礙”行為。

關於這些問題,可從不同的神學角度去看。最適用於此討論的,就是所謂的本體論(ontological)角度,它檢查人類的基本構成要素。我們含有什麼實質?多少?你只是一個身體?還是還有其他東西?為了討論,我將假設一個人由兩種實質組成﹕即身體和靈魂,物質和非物質。當清楚涉及道德的時候,顯然和靈性實質有關了。如果某些思想,行為或情感違反了聖經的命令,則靈性或內心是最終原因。其他如長處或短處,能力或殘疾,不是道德問題——是人心對這些身體“設備”的反應。

乍看之下,狂躁的行為顯然是靈性上的:自我膨脹、衝動、魯妄、只講話而不聆聽。這些是道德問題。但再想之下,就有疑問了。黛安娜這個案為例,你從未見過她的思想如此活躍和混亂。好像正常的護欄已被卸下,她的思想沒有輪廓或結構。聖經有要求我們頭腦淡定和有條理嗎?沒有上帝呼籲焦慮的心在基督里安息,但黛安娜的舉止看起來並不像焦慮。相反,她看起來像是一個服用了苯丙胺(amphetamine)的女人,這是一種身體上的體驗。大腦活動的變化會引起情緒高漲,睡眠需求減少,對優點和缺點的不正確估計,以及停不下來的思想。

聖經確實要求我們自我控制,而“雙相情緒障礙”的經歷似乎明顯違反了這一要求。但是,當你遇見一個“雙相情緒障礙”患者時,你通常可以區分混亂的頭腦和缺乏自制力。混亂的頭腦似乎無規則類似妄想的;缺乏自制力當然是違反神的道。二者可能交織在一起,卻是可以區分的。

有了這種基本的神學知識,你就可以解釋世俗人士者對“雙相情緒障礙”的觀察。聖經輔導解釋其他來源的觀點,包括世俗的觀點,不會忽略它們的。由於大多數有關“雙相情緒障礙”的寫作,都來自世俗團體,並且大多數牧師和聖經輔導員沒有經驗可借鑑,我們別無選擇,只能與這種世俗資料互動。特別有趣的是提供案例詳細資料的書籍,文章或互聯網站:曾有這種經歷的人之傳記,甚至自傳,那就更好。

世俗文獻評論

本文評論的四本書代表了有關“雙相情緒障礙”的各類文獻:自助,認知療法,兒童“雙相情緒障礙”,還有一位患者的自傳。我將評論這些書中的觀察和實用建議,然後從聖經的框架來看。



 

David J. Miklowitz
The Bipolar Disorder Survival Guide
(New York: Guilford, 2002), 322 pages.

自助書籍有一個問題,就是很少有人真正按照書籍的去做。若把所有這些建議付諸實踐,將是一項全職工作!大多數讀者都喜歡吃一些零食,而不是整頓飯。對於那些表現出“雙相情緒障礙”症狀的人,他們更是如此,因為他們不認為自己患病。他們不認為需要花功夫去改變,因為他們看不見改變的需要。他們認為,真正的問題是其他人不能寬容“雙相情緒障礙”患者更充滿活力和更有創造力。 當然,他們不認為需要住院治療。

很少有人會使用《The Bipolar Survival Guide》的全部內容。那些低估問題的“雙相情緒障礙”患者(他們中的大多數)將不感興趣。但是對於輔導員來說,這本指南書確實提供了的建議。與大多數不以聖經為根基的好書一樣,有一些挑釁性的和可取的地方。聽起來似乎沒有什麼,但是當你缺乏“雙相情緒障礙”的經驗時,即使是其中幾個片段,你也會歡迎,因為它可以引起認真的思考,帶來明智的實踐。

這本書的基本前提是:知識就是力量”。你對問題了解得越多,你就越能夠接受和管理該問題。此書檢查了症狀、可能原因、傳統治療方法和自我管理策略。

這書以那些經歷過“雙相情緒障礙”的高潮和低谷之人的生活片段開始。對於很少(若有)目睹過“雙相情緒障礙”的讀者而言,這樣的故事給他們一個機會,可以積累感同身受的經驗。當世俗書籍對不尋常的經歷進行仔細描述時,可能是它們最有用的地方。

然後,Miklowitz 花了幾章介紹“雙相情緒障礙”的傳統精神病學觀點:這是一個生理問題,是一種疾病,只有藥物治療和輔導相結合才有幫助。如果你否認這一點,或不積極去肯定它,作者認為你傷害了這些“雙相情緒障礙”患者。那些有躁狂症的人,通常忽略這問題,而作者也不認為應該支持他們的否認。

像這樣的評論,在聖經輔導師面前,有如揮舞紅色的〔鬥牛〕斗篷。但是在衝向斗篷之前,聖經的輔導員應該認識到“雙相情緒障礙”患者確實有獨特的殘疾。他們很少相信自己有問題,單是這一點,使他們的家人和朋友無法忍受。傳統觀點強調藥物治療,部分原因是,藥似乎保護了他們,為他們的頭腦提高清晰度,免得走進破壞性的道路。

若說有生理上的原因,其實際證據無疑是微弱的。但是,簡單地檢查“雙相情緒障礙”患者家庭譜系,暗示存在某些事情。要將其全部原因鎖定於人的心,或他曾受的教養過程,是勉強一些。詢問他的家族歷史,你通常會發現自殺、住院、的阿姨、或喜怒無常的父母。換句話說,儘管目前證據還很薄弱,但是你懷疑進一步的研究可能會讓你得出某些生理影響的更確實數據。

但是生理上的解釋,與以前的不同了。當它第一次出現於大眾媒體,當時的世界觀認為一切最終都是生理。但是現在的生理學解釋沒有是這麼簡單直接,有一些細微的變化。Miklowitz陳述了其中一些。例如,儘管他被說服,“雙相情緒障礙”有內在的生理差異,但他認為這種情形與生活環境以及人對這些環境的解釋,都有相互作用。這顯示他有普通常理。他稱這些解釋為我們的思維方式”。聖經的輔導員稱之“人心的顯”,思想總會揭示一個人和上帝或錯誤的聯繫。

考慮到這一點, Miklowitz對“雙相情緒障礙”的解釋是,遺傳傾向可能是潛伏的,直到生活中有艱難處境,和/或這人的錯誤解釋,於是被激起了。因此,該治療計劃的主要內容包括:(1)藥物治療;(2)改變環境;(3)改變人們的思維方式。

我們可以預期他對藥物的想法:藥物必不可少,“雙相情緒障礙”患者可能需要終身服用。他建議藥物治療可以延長兩次發作之間的時間;發作,藥物能限制了上下波動的極限。

關於環境和生活方式的變化,他提出了一些建議,是大多數聖經輔導師也會提到:

·         避免所有毒品和酒精。

·         衝突需要馬上處理。

·         依從一個有智慧的時間表。在生活中盡可能做事有規律。例如,有固定的上床睡覺和起床時間,避免通宵達旦。我們有理由這樣想,生活習慣改變得太快或大幅度,會觸發那些容易陷入“雙相情緒障礙”的高潮和低谷的人。

這人的整個心理治療方針,應該將重點放在當前問題上,而不是過去的歷史上,並需要解決以下問題:

·         “雙相情緒障礙”如何影響你的工作和人際關係?

·         你能否鑒定預警信號?

·         你知道如何發展人際關係嗎?

·         你如何處理將來生活中“雙相情緒障礙”波動的可能性?

作者提供了一些實用的建議,以識別預警信號,並組建一隊可以提供幫助的人。他建議,只要“雙相情緒障礙”患者注意到早期的行為改變,與後來的“雙相情緒障礙”症之間的聯繫,他(或輔導員)應該把這些資料寫下來,然後上註明日期並簽名。如果在比較穩定的時候,“雙相情緒障礙”症患者承認在高潮期,採取某些措施是明智的,那麼他或輔導員也應將其寫下來。這些措施可能包括拿走(或放棄)汽車鑰匙和信用卡,以限制衝動性決定造成的損害。

這一切與聖經輔導有什麼關係?聖經輔導一向對世俗資料不信任。有些建議似乎是常識,有些建議似乎是誤導人的。但都需要內心的更新,和從上帝而來的能力,才能真正成功。有些資料比較有用,有些則更較少。通常,當作者能做到以下條件,喜愛聖經的讀者,會發現更多容易掌握的建議:

·         他們帶來豐富的案例經驗,並具有突出的描述。

·         他們提供務實和常識性的建議,而不是只關心高度特定的理論。

·         他們的理論是廣泛的,包涵性的和靈活的,而不是簡化的。

就精神科書籍而言,此書已達到這些標準。根據聖經去重新解釋和改編,都相對容易。我們可以從其描述性和實踐性方面學習。

·         作者的經驗是顯而易見的,這使他的建議更加有用。

·         這書是實用的。它著眼於什麼有幫助和什麼可行。它從個人的慾望和需求,看見“雙相情緒障礙”和憤怒的關係,顯出它有普通常理。儘管他沒有按照聖經來解釋慾望,但根據聖經去重新解釋並不困難。

然而,這本書所鼓吹的是服藥”,這正是傳統的世俗方法。人對內心了解越少,他或她就越專注於醫療技術。Miklowitz接受遺傳之外的一些起因。所以,讀聖經的人會同意他的一些實用建議。

聖經輔導員可以這樣演譯這書:因為人是有靈魂的身體,所以我們預期從內心,身體和社會環境,都清楚看見有不同的作用。躁狂症的部分原因可能是生理促使極快的思維和充滿活力的身體;它也可能顯示出與社會壓力有關。這給我們帶來了兩個靈性方面的任務:

·         了解極端行為波動帶來的獨特掙扎

·         幫助人們在這些行為波動中依靠基督生活(不一定要消除這些波動,儘管我們希望在可能的情況下幫助)

顯然,這本書提供建議時,沒有考慮到這些區別,但是那些在神學上機敏的讀者,可從聖經對人的觀點,重新解釋的材料。該書也是給聖經輔導員提出挑戰,要求他們就精神藥物發表意見。

 



 

Monica R. Basco and A. John Rush
Cognitive-Behavioral Therapy for Bipolar Disorder, 2nd edition

(New York: Guilford, 2005), 315 pages.

世俗的流行療法是伴隨著文化轉變的。當前,認知行為療法(cognitive-behavioral therapy ,簡稱CBT)特別時尚。它符合保險業的要求,因它有可驗證目標和療期比較短。美國人現在覺得重點應該是解決問題和有結果,它很能配合。顧名思義,CBT焦點是教導人鑒別思維和行為問題,提出切實可行的解決方案。

認知行為療法對雙相情緒障礙症的治療,呈現了它更技術性和更徹底的特點,也成了《The Bipolar Survival Guide》的導引。它的目的是(1)識別問題,(2)認識早期預警信號,(3)學習如何處理症狀,(4)制定辦法,以協助依從服藥計劃,以及(5)處理雙相情緒障礙症對情感、職能 和社交的影響。

要達到這些目標,必不可少的是症狀清單和自我監測圖表。認知行為治療策略中也有這些自我認識的工具,包括帶有抑鬱和躁狂症的形容詞和評分圖表、情緒圖、記錄自動有的思想、正反雙方圖表、活動時間表、優先級別列表和診斷清單。這些工具的目的是獲得雙相情緒障礙症人士特徵的資料,也需要發現諸如婚姻問題之類的激發事件。這些工具可幫助雙相情緒障礙症患者更了解自己通常留意不到的問題。

雙相情緒障礙症的波動沒有一貫模式。它的持續時間、強度、抑鬱或躁狂哪方面比較偏多、升級或下降的速度都不同。這各方面,在每個雙相情緒障礙症患者中,都是獨特的。了解雙相情緒障礙症患者的個人特徵是否有好處? 絕對有。認知行為治療法及其對細節的高度留意,可以協助我們去幫助患者,而他們通常覺得被幫助者騷擾和控制。現在,這患者可以成為改變過程中的伙伴。 這裏有兩個例子﹕首先,如果雙相情緒障礙症患者已經列出了一些個人早期預警信號,那麼朋友可以使用此列表,在這些信號出現時,來幫助雙相情緒障礙症患者改變行動方向。其次,圖表和清單提出可採取的保障措施。當涉及金錢時,預早講清楚,特別有用。限制躁狂症患者獲得金錢的途徑,保證你會遇到敵意。你若預先制定了預措施和理由,並且雙相情緒障礙症患者事先已同意該干預措施時,此策略便會有效。

認知行為策略(尤其是這本書)提醒你,必須了解該人的情緒變化概況。聖經輔導員若有機會近距接觸雙相情緒障礙症患者,又經歷其發作,他大有可能自己得出同一方針。回顧事件、了解發生的事情、觀察後果、並採取步驟避免將來再發生,是一種智慧。但是,認知行為策略的詳細、解決問題、有如工程般的著手法,能叫你變得更加精確,有時候這種精確度可能有幫助。例如,有才華的聖經輔導員不需要別人幫助,就能確定他們的心情,反映這些人的感受,又能表達出來。但是,這並不是每個輔導員的經驗。這當然也不是許多親身處於困惑的雙相情緒障礙症世界之人的經歷。當這些人試圖描述自己的經歷時,很快就會不知道怎麼樣講。他們可以在眾多列表和圖表中找到有用的描述性輔助工具。

當你了解認知行為的辦法(不需要太長的時間),你會為兩件事鼓舞。首先,這種方法假設一個人可以為自己的雙相情緒障礙症做更多的事情,而不是光服藥。該方法確實將藥物作為症狀管理的基要部分,但也包含的一些建議,是聖經輔導員認為是有智慧的。結果,可以鼓勵聖經輔導員,因為即使是世俗社會也認識到,人類的生命,以及幫助的辦法,不能僅僅局限於自然現象。第二,認知行為方式的流行,可消除他其他人給聖經輔導的“膚淺”刻板定型。從前的弗洛伊德派流行時,他們的標準做法是搜索人心理裏的秘密,所以聖經的諮詢被批評為膚淺的。但是,與認知方法的解決問題議程相比,即使是最簡單的聖經方法,也顯得意義深遠。

 



Judith Lederman and Candida Fink
《The Ups and Downs of Raising a Bipolar Child: A Survival Guide for Parents 

(New York: Simon & Schuster, 2003), 294 pages.

 

第三本書探討兒童的情緒波動。以下是一些案例描述:

我知道她的暴力行為是她無法控制的…… 試圖應付她,使我們的家庭破裂了……… 我終於走到了盡頭…… 我不得不承認我無法成功地養育自己的孩子,讓我感到很失敗。 (第13頁)

傑森第一分鐘在地板上笑,第二分鐘哭了,說他想死。 (第71頁)

對於許多父母來說,這些話使這本書成為無價之寶。「哇,其他父母也有這種經歷!」多年以來,在主日學和教堂裡,看見其他人有乖乖聽話的好孩子,終於找到一個了解自己問題的人。

該書引言講述了一個五歲孩子的故事,當他被告知他不能探索某個展覽後,帶著怒氣,大踏步到碼頭的盡頭,在洶湧的海浪和岩石中搖搖欲墜,揚言要跳下去。驕傲?是的。一般的反叛可以在每個人的心中找到? 是。但是回應如此極端,還有,五歲的孩子居然講到自殺,那會讓你問﹕這個孩子有什麼特別?以及怎樣才算“尋常”和“普遍”?

請留意,精神病學有一個不可避免的趨勢曾經是一小部分成年人的標籤,現在被用於兒童身上。從觀察成年人的極端行為開始,逐漸擴展到包括症狀較輕的成年人,然後擴展到包括兒童。

本書認為兒童中,雙相情緒障礙症似的行為,是一個生化問題,而藥物是治療的基石。但是,這本書也提供了一些實用的替代方法,可供聖經諮詢師和基督徒父母使用。例如,在親子爭持中,如果父母優先考慮那些必須立即解決的行為,而忽略那些雖然令人討厭,但仍可暫時忽略的行為,則會有所幫助。對於那些覺得每一個煩人和罪惡的行為,都應該得到同等關注的父母,這樣安排優先次序,可叫那些被頻繁和隨時發生的崩潰所控制的家庭,得到心靈健康。

基督徒父母當然可以在沒有世俗書籍的提示下,想到這些策略。但是,當父母感到孤獨和無能時,諸如此類的書便會提醒他們其他可能使用的策略。毫無疑問,一些父母和輔導員需要這樣的提醒。

此時要小心。世俗書籍有時會提供有用的建議,但帶有獨特的心理學或精神病學見解。對於一些基督徒父母,不知道聖經怎麼樣引導他們面對世俗思想的,突然有如面臨叉路。一條路是屬靈的,就是說,兒童只需要悔改並閱讀聖經;另一條路是心理學或精神病學,據稱有著現實生活問題的真正的解決方案。

為了堅持聖經的解釋是深和廣的,又避免這種危險的分歧,我們可以考慮這樣的一本書中的實踐建議,它不是世俗專家的高度技術性建議,而是可供任何有思想的聖經諮詢師可使用的。這並不是要貶低整本書中的有用評論。而是要記住,聖經以協調的世界觀,包含了所有的內容。父母或輔導員,結合實踐經驗,以聖經為導向,也可以得出很多現代心理學的建議,而且能將這些建議置於更深層次的,令人敬虔的框架內。

我們現在來講,若沒有像這樣的書,服事工作如何進行。首先讓我們談談孩子對變遷和不預期的事件,反應過度而發脾氣。當有這樣反應的最初跡像時,一些父母可能會馬上紀律孩子,方式可能是打屁股,或者“暫停隔離法“(time-out。這些辦法應該還可以,但是孩子似乎不受紀律的影響。若考慮將來還有什麼更有效的方法時,父母還必須了解,他們剛剛看見的,是一個愚蠢的心所帶來的行動。發脾氣是絕佳機會,可以教導孩子怎樣虔誠。待稍後平靜的時候,他們必須向孩子解釋:

1.      受教和節制,都很困難——這些是上帝的恩典。

2.      對父母的回應,顯示孩子對上帝的內心,因此現在是增加對上帝的了解的時候。

3.      這是一個機會,和孩子一起祈禱,並一同觀察神如何使祂的子民成聖。

毫無疑問,父母也會在此過程中成聖。他們的願望是讓他們的孩子看到神怎樣工作。

下一次孩子無理發怒時,父母會變得更聰明。大喊大叫會使事情變得更糟,以前的紀律也無濟於事,所以他們選擇當時什麼也不做。他們故意在大家平靜下來時才處理。孩子不是處於危險之中,但是那一刻他不能接受明智的教導,因此父母應該繼續做自己的事情,直到孩子平靜下來。之後,他們可與孩子一起,分析發脾氣前後有什麼事情發生。有時孩子對他的沮喪情緒沒有表達的能力。父母可以給孩子一些詞彙,來描述他的經歷, 有助於發現問題。例如﹕你因為不知道這些朋友來拜訪,你感到驚訝,所以生氣了。 你想繼續自己一個人玩玩具。」

父母知道孩子不會馬上變得有智慧,因此他們忍耐,期待改變。某些行為至少可以暫時被忽略:粗魯的玩耍,有疑問的舉止,甚至某些形式的沮喪和憤怒。但是,有些事情是不能容忍的。如果孩子對他人構成威脅,或危害任何人的安全,則必須立即採取行動。將孩子和其他人隔離,並取消他的一些特權,都是可以的。

在此過程中,父母必須盡量避免惹動他發脾氣。原則是有定規。看電視而受到過度的刺激,太多朋友,或長時間玩電玩遊,會使事情變得更加困難。但是你不應該把孩子的什麼都拿走,父母不想給孩子這樣的信息。家庭必須提供建設性的項目,以劇烈而健康的活動,填補那些發脾氣的孩子的空閒。在可能的情況下,父母都必發揮敬虔智慧的美麗,並讓孩子與他們一起做出決定。上帝的創造值得你去探索和欣賞。

有智慧地運用世俗文獻,不會迫使父母在聖經或精神病學之間進行選擇。之,它讚賞世俗經歷的激發作用,正如我們感激有類似育兒經歷的不信朋友的勸告。它還要辨別此類建議的局限性。世俗文獻未能提供方向,幫助我們在日常生活中為孩子灌輸福音,也不能增加他對神的認識。世俗文學難免會誤解它們的局部和實用建議的含義。

* * * * *



Kay Jamison
An Unquiet Mind
(New York: Vintage, 1995), 219 pages.

一部出色的自傳將你帶入另一個人的世界,然後揭示這個世界裏的人性的美麗和瑕疵。凱·賈米森(Kay Jamison)的書做到了這一點,而且做得很好。賈米森是一名心理學家,情緒方面的專門作家,並且是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和約翰霍普金斯大學(Johns Hopkins)精神病學系的世界級研究人員。她寫及有關雙相情緒障礙的波動,因為她個人受到它的影響。除了更多技術性的文章,她還撰寫了有關躁狂和創造力的流行書籍,還有關於自殺的文章。 對於任何處理雙相情緒障礙傾向的人來說,《 An Unquiet Mind 》是必讀書。

當我很高脹的時候,即使我嘗試,我也不會為金錢擔心,所以我不管了。金錢將從某處來, 我有資格擁有上帝會提供。信用卡是災難,個人支票則更糟。我買了十二個“蛇咬急救包”,因我當時感到緊迫和重要。在一個小時內,我就買了寶石,高雅而不必要的家具,三隻手錶(勞力士〔Rolex〕級的,不是天美時〔Timex〕類:躁狂症中浮出的香檳級品味),還有完全不合適的妖豔的衣服。在倫敦的一次狂購中,我花了數百英鎊買了一些書,因為它們的標題或封面引起了我的興趣:有關痣的自然史,二十本各式各樣的企鵝書(Penguin books),因為我認為,如果企鵝能夠形成一個群體,那會很好。 (第74頁)

像所有的良好故事一樣,這故事也具有複雜性和出乎意料地迂迴曲折之處。例如,賈米森的個人故事變成了“愛”的故事時,她感到很驚訝。當她在危機中,總是至少有一個忠誠,理解和充滿愛心的朋友為她提供一個安全的庇護所。愛本身並不總是足以將她拉出深淵,或從高處把她拉下來。但當事件發生時候,它減輕了雙相情緒障礙的打擊,改變她,超過她當時能了解的。

賈米森沿用傳統對雙相情緒障礙的療法:藥物和治療都是基本的。有人可能會說她的故事是為“Lithium”做廣告。她的目標之一是推動人們服用藥物,但不要太快否決她的寫作。當你看著她服藥或停藥時的情形,她這熱情是有理由的。藥物治療顯然緩和了她的躁狂-抑鬱症的極端症狀。儘管始終很難準確地確定藥物的作用,而且總有人能找到起自己情緒上升和下降的其他因素,但賈米森說﹕服藥使她和其他人免於痛苦。她個人對Lithium非常厭惡,以及因藥物而情緒被控制,使她對其效力的支持更具說服力。

最後說一句。聖經諮詢應該更多使用案例研究。我們太經常根據特定的原則,創造一個漫畫化的二維碼的人。賈米森的書是下一代案例研究的範例。在其中,你會發現三維碼的,凌亂的生活,讓你與真實的人對話。

 



 

藥物

正如良好的世俗文學應有的那樣,這本關於雙相情緒障礙的書,為聖經諮詢師帶來許多觀察,還有問題,最明顯的問題和是關於精神科藥物。此書對藥物的肯定是堅定的,但聖經的輔導員至少對藥物的使用感到不安。這兩個立場之間的緊張關係,為聖經輔導員提供了聽取他人意見的機會,然後繼續完善我們以聖經為本,對這問題的討論。

服用精神科藥物有錯嗎?在聖經諮詢運動中,答案從來都不是簡單的是或否。下面是通常看到的三個主要立場。

第一,在那些從來絕對不贊成使用藥物治療的人中,大多承認,聖經沒有顯明地說“你不應該服用精神藥物”。他們對“用藥有錯”的解釋,通常如下:

1.      服藥的人可能有錯誤的動機。

2.      藥經常讓人接受不合聖經的世界觀。

3.      這解決辦法繞過了上帝所規定的成聖辦法。

問題不僅僅在於藥物本身,還在於人心。

持較溫和觀點的人認為,儘管用藥是錯的,但並不是最嚴重的罪行,就像抽煙或偶爾喝一杯酒。一些基督徒認為這些活動是錯的,但它與謀殺,盜竊或不當的性行為,不能同日而語。每當有人說,使用精神病藥物是“錯誤”時,聖經的輔導員必須明白其定義,仔細評估其性質。[iii]

聖經輔導的第二個立場是,我們必須專注於聖經已經講得清清楚楚的話。其中包括大多數躁狂症固有的驕傲,不諮詢他人自行做決定,不顧後果的消費和它經常有的性行為,還有我們的呼籲﹕阻隔狂躁患者和危險行為;當躁狂消退時,他的家庭和其他關係,還有很多工作要做。由於我們的注意力都集中在這些問題上,並且我們不認為自己是藥物方面的專家,我們將精神科藥物放在智慧範圍,而不是不道德範圍。我們鼓勵人向有藥物治療經驗的人尋求諮詢,來做出決定。

還有第三個可以是合聖經的立場﹕敦促患有雙相情緒障礙的人,就精神科藥物諮詢他人。如果他或她決定服藥,則應按照建議服用。動機可能是愛:祝福那些因躁狂症狀而吃驚和受到傷害的家人和朋友。同樣,藥物也可以看作是一度牆,擋著患者,幫助他自我控制的辦法。藥物不能改變人心,也不能使人有虔誠的節制,但可以在混亂時期起到抑製作用。

聖經輔導可能會這樣發展﹕我們在雙相情感障礙方面積累更多經驗,我們注意到,藥物治療比我們知道的好處為少,但傷害更大。但是,當藥物確實為那些服藥的人抑制了高潮和低谷,我們歡迎藥物的益處。聖經的輔導員永遠不會僅僅依靠藥物,當然它不足以給人希望。反之,當人服用了精神科藥物,我們接近他,因為他或她需要基督徒,將上帝的智慧有意義地指給他。

這些用藥不可能適用於兒童。很少有聖經輔導員在服藥前後花足夠的時間陪伴孩子,觀察其長期益處和可能的副作用。藥物對成年人身體的已知影響,足以嚇倒大多數正在考慮藥物的父母。沒有這些關鍵的經驗,謹慎就是正常。很難想像有一位聖經諮詢師會鼓勵兒童使用雙相情緒障礙的藥物,儘管對於某些人來說,這似乎是神藥。聖經裏有很多很多給父母的指引,這將永遠是首要的。

這絕不是說,兒童不會有雙相情緒障礙似的經歷。如果有的話,極端情況下,兒童的情緒波動要比成年人明顯。此外,不是所有孩子都會順從敬虔的父母。他們不會。毫無疑問,在每個教堂中,大多數父母都對失控的孩子感到不知所措。對於這些父母來說,我們沒有簡單的答案。



 

應用

我再談文首的戴安娜”作為結束。

當你與戴安娜接觸時,她已經在服藥。  現在,對該決定的任何評估,都不是最重要的問題。更關鍵的是,她剛剛嚴重背叛了她的丈夫,他既心碎又生氣。這段婚姻有可能和解嗎?

從她這個人開始、聽黛安娜、 觀察一下、問一問﹕她的經歷是什麼?她在做什麼? 想什麼 感覺到什麼?聖經有時是主動講論,其他時候它回應。無論哪種方式,它都將影響你對所有事物的思考方式。收集黛安娜或其家人的初步信息,然後讓聖經提出暫時性的方式來思考這個問題。(我之所以說“暫時”,是因為我們的理解力很弱,而不是上帝的觀點模稜兩。)隨後進行對話,定能加深我們對黛安娜生活細節的理解。

黛安娜犯姦淫,背叛丈夫是顯而易見的。不管情形如何刺激和推動,都無法不把這樣的行為歸究於她的心。躁狂症的劇烈波動、撒但本身、以及她和丈夫爭吵的因素,都不能迫使一個人打破婚姻承諾。黛安娜直覺地理解這一點,她感到,並很快承認自己的錯。聖經講奸淫,講得很清楚。住院之前,只要有人不支持戴安娜的狂野想法,戴安娜都會變得煩躁,生氣甚至聖經講憤怒,講得很清楚。雅各書解釋了這情形﹕戴安娜一些東西,她渴望事事如她意,但其他人阻礙她得到她要的。與黛安娜討論對“慾望” 稍微放手,是適當的。毫無節制的慾望變成了偶像崇拜,並引起了報復性的回應。

躁狂和憤怒有著共同的關連,它們都表現出對目標的不懈追求。但是黛安娜沒有跡象表明願意對自己的慾望稍微放手。她要么就說你是一個沒有眼光的人,不理你;要么似乎根本聽不到你聲音。且慢。這是正確的辦法,正確且相關的,但到目前為止,對於戴安娜來說,這樣做沒有什麼效用。但教牧工作必須既正確又有效。

戴安娜是否心硬?這是一個合乎邏輯的結論,而且可能有道理。但是,假設,在解釋怪異行為方面,你是一個新手,你知道自己處於有很多不同意見的地帶,因此請小心謹慎。如果你繼續追究她的硬心,就必須確定。否則它讓你無路可走。另外,你有充分的理由相信,對抗可能會激起她更大的憤怒和激動。如果這成為她行為的首要解釋,並且她的家人同意這觀點,那麼結果可能是一場災難。

繼續探索。黛安娜的故事說明了一件事,當你遇到聖經中並未明確說明的極端問題時,有一個原則總是對的:異常和不尋常事情的背後,是常有的正常事情。

嘗試了解黛安娜是什麼一回事。毫無疑問,她感到和困惑。隨著故事的發展,她表示她以前從未對丈夫不忠,並且從來想都沒有想到。她記得與丈夫的爭執什麼,也記得自己戲劇性的離家。之後,一切有如混亂的碎片。但是現在她傾盡其所能地調解和保護自己的婚姻。她的丈夫搖擺不定,但他願意為這段關係努力。沒有什麼可以移除背叛的刺痛,但他認為,妻子的通姦並不是故意的。他不知道雙相情感障礙為何物,但他相信確有其事,這就是一個緩解因素。戴安娜認罪,無疑促進了和解的進程,但她的丈夫擔心躁狂症可能再次帶來同樣的後果。這樣的擔心是合理的。服藥不能保證躁狂不再發作,因此你可以讓聖經加上重要的細節。

不管躁狂做什麼,它只能好像一種誘惑,而不能強迫你做傻事。因此,我們需要對這種特殊的誘惑更加警惕,並有更多的能力與之抗爭。躁狂症帶來很多誘惑。例如,高潮讓黛安娜對她的想法、願望和欲望絕對有信心。在那當下,她不會遲疑,她也不聽他人智慧。因此,黛安娜的任務之一就是要更加在主面前謙卑,從而在其他人面前謙卑。

黛安娜必須讓雅各書第四章變成她自己的。在情緒上脹的過程中,黛安娜想要一些東西——她渴望自己喜歡怎麼樣做,就怎麼樣做——而其他人則阻礙了她這樣做。換句話說,雙相情緒障礙的診斷使我們警覺到某些獨特的誘惑。像我們其他人一樣,黛安娜想要她想要的東西(正常的,一般性的)。在她的情緒比較穩定時,這是一個偶然的婚姻衝突。但是在她的雙相情緒障礙的搖擺中,一切都被放大了,包括憤怒, 她的行為變得更加離奇。

就讓你這樣開始,在你增加認識的過程中,你可上網或閱讀其中一本書,讓你對難以描述的體驗加深了解。躁狂症是一種獨特的誘惑,你想為此做好準備。

是什麼導致躁狂擺動?我們不知道。但是聖經的優點之一是,即使我們不知道某人的特殊掙扎的確切原因和影響,它也可以指導我們進行有益的服事。

每當聖經的輔導員遇到新的問題時,就自然而然地要更好地運用聖經。躁狂症是這些新問題之一。既然我們確信聖經是無誤的並且足夠的,那麼我們聖經的基礎是絕對沒有威脅的。但是,由於我們是有可能犯錯的,因此我們必須謙卑地聽取彼此的意見,甚至聽取我們傳統之外的聲音。我們所期望的是一門課程,以聖經解釋可靠的觀察,並且比聖經講的更有深度。







[a] Bipolar Disorder亦稱雙相情感障碍、情緒兩極症,早期稱為躁狂抑鬱疾病、manic depression



[i] Robert Smith, “Lithium and the Biblical Counselor,” Journal of Pastoral Practice 10:1 (1989), 8-18; Joseph VanderVeer, “Pastoral Psychopharmacology, Part II,” Journal of Pastoral Practice 3:3 (1979), 98-10.

[ii] Cf. Michael Emlet, “Let Me Draw a Picture: Understanding the Influences of the Human Heart,” Journal of Biblical Counseling, 20:2 (2002), 47-52; Edward T. Welch, Blame It on the Brain (Phillipsburg, NJ: P&R,1998).

[iii] 如果錯誤一詞,並非模稜兩可的話,那麼採取這一立場的聖經諮詢師將應該告訴所有服用精神科藥物的基督徒停止服用。

 

 

 

 

 

作者﹕

https://www.ccef.org/wp-content/uploads/2019/02/EW_Circle_416x416-150x150.pngEd Welch愛德華‧韋爾契)CCEF 教職員

 

 

 



 分享於:https://www.facebook.com/lois.chan.568/posts/1225826384275861https://www.facebook.com/lois.chan.568/posts/1234759633382536https://www.facebook.com/lois.chan.568/posts/1245416032316896

 

 

 

 

回「心理失常

回主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