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活在家庭傷害的陰影中嗎?
(刊登於《生命季刊》第十一卷,第二期 07/2007)
張逸萍
坊間有一本非常流行的書,叫做《家庭會傷人》,顧名思義,此書講到我們因為原生家庭不健全,以致受到心理上的傷害。作者在書中說﹕「你在讀完此表[1]之後如果仍然認定自己的童年完美無缺,或許你就真有點拒絕面對真實了。」[i]言下之意,人人都受到原生家庭的傷害。
雖然這不是基督教書籍,但此書和書中的思想,在今天教會內非常流行。我們被教導去繪制三四代的家庭圖,探討原生家庭,找出誰曾經傷害自己。據說這樣我們才能明白自己的行為背後的原因。同時,我們也常聽到﹕不健全家庭(Dysfunctional Family)的受害人(Victim)、內心幼童(Inner Child)等等名堂。
流行教導
今天的心理學家告訴我們,童年經歷對人的價值觀和信念有極大影響,我們人生觀的基本前設是被這些「創傷」所塑造成的。例如﹕「別人如何看我們、待我們,我們的父母兄弟姊妹從小一直對我們的評價,他們說話的表情、聲調、態度、行動和反應,都在不斷地塑造我們這個人。」[ii]
他們亦說,我們成年後與配偶互相刺痛,這是因為原生家庭的困擾,傷痕和陰影進到婚姻所造成的。例如﹕「深度心理學觀察發現,過去的心理傷痕,最容易浮現在親密關係的互動之中,以前未得滿足的心理需求,往往會在不知不覺中想從伴侶身上加倍討回。」[iii]
基督徒心理學家還說,童年經歷不單影響成年後的人際關係,也影響我們怎樣認識神。例如﹕「神按著自己的形象塑造人。我們卻按著自己父親的形象塑造天父。」[iv]
有一本心理學課本總論得最清楚﹕「心理分析理論主張,童年經歷深藏在我們的潛意識中,最能影響我們的性格。」[v]這樣的道理,想我們都聽過一千零一次,其流行程度,僅次於牛仔褲和漢堡飽。
但是,真的嗎?我們的問題,都是童年傷害所造成的嗎?
慎思明辨
暫時不提聖經,讓我們先用常理邏輯,平心靜氣地分析﹕
首先,人的環境,包括他的原生家庭,都會對人有影響,這不是一個新的概念。但是,只有家庭才會影響和傷害人嗎?學校、教堂、朋友,難道不會影響人?只有童年經歷才會影響和傷害人的嗎?成年以後,人就不再受影響?也不再受傷害?而且,什麼是傷害?什麼是影響?影響和傷害是二回事!
其次,我們活在一個罪惡世界,你踩我踏,你碰我撞,總會互相傷害,那麼怎樣分辨誰是受害者,誰是害人者?誰去下定義?根據我自己的觀察,人際關係問題通常是相方面都有錯的,錯在單方的案例甚少。為什麼只有人表示自己是受害人,沒有人承認自己是害人者?
人生本來就是悲喜交雜,水有漲有落,月有缺有圓,誰有一個事事如意的人生?別人有時對你友善,有時對你無情,你待別人亦然。我們是否只應著眼於那些不好的事上?那些美好的事情,是否對人沒有影響?整天抱著個「受害人」的心態對人有好處嗎?
還有一點,我們真的需要探討原生家庭,或者跑到心理分析員那裡,探索過去,找出誰曾經傷害我們,然後我們的心理才能健康?思想才正確?人際關係才能和諧?真有需要嗎?如果真的有需要,佛洛伊德以前的人怎樣改變不良行為?
如果分析錯誤,冤枉了好人,怎樣辦?例如,傷害你的是你的表兄,但治療員分析錯誤,誤以為伯父傷害你,伯父豈不是要叫冤?如果要說得更滑稽一點,假若整個理論是錯的,那麼,我們豈非都是「不健全理論的受害人」?
聖經的話
(1)多方影響
普通常理告訴我們,我們童年所受的影響,有一部分會慢慢消褪。聖經說﹕「我作孩子的時候,話語像孩子、心思像孩子、意念像孩子,既成了人,就把孩子的事丟棄了。」(林前十三11)所以,如果你母親有一次說你是一個壞孩子,不見得你一定會一輩子覺得自己是一個大罪人。
其次,雖然沒有人可以否定家庭對人的影響,但這影響不是決定性的。聖經就有很多這樣的例子﹕亞哈斯是個壞王(王下十六1-4),但他的兒子希西家是個好王(王下十八1-4),可惜,好王希西家卻有一個壞的兒子——瑪拿西(王下廿一1-2)。可見家庭的影響不是決定性的。
第三,不是只有童年經歷才能影響人,還有很多因素都會影響我們。例如,學校、教會、朋友、電視、網路——統統都對人有影響。我們今天不是擔心電視和網路對孩子有壞影響嗎?先知以賽亞悲嘆道﹕「禍哉,我滅亡了,因為我是嘴唇不潔的人,又住在嘴唇不潔的民中。」(賽六5)。這樣的懺悔顯示,以賽亞受了他的朋友和鄰居的影響。
最後,除了被他人影響之外,任何人,包括基督徒,都受到靈界的影響。當彼得要求耶穌不要上耶路撒冷去,受祭司長文士的苦,「耶穌轉過來,對彼得說,撒但退我後邊去罷。」(太十六23)非常明顯,彼得當時是被撒但影響。但我們也可以從神那裡得到好的影響,聖經告訴我們﹕「因為你們立志行事,都是 神在你們心裡運行,為要成就他的美意。」(腓二13)萬幸。
那麼,光把問題推到原生家庭或者父母頭上,是否粗淺幼稚了一點?
(2)自我省察
如果人人都是罪人,總會互相傷害,沒有純粹的受害者和純粹的害人者。那麼,探討原生家庭,或者進行心理分析,找出自己的傷痕,這樣的心態到底合聖經與否?根據聖經,與其經常追究別人怎樣傷害自己,不如經常在神面前自省﹕「神阿,求你鑒察我,知道我的心思,試煉我,知道我的意念。看在我裡面有甚麼惡行沒有,引導我走永生的道路。」(詩一三九23-24)聖經並沒有說﹕「神阿,讓我知道是誰曾經傷害過我,求你醫治我的心理按鈕。」為什麼有牧師教導會眾探討原生家庭,找出誰曾經傷害過自己,卻沒有牧師教導會眾繪製家庭圖,找出誰曾受自己傷害?然後向神悔改認罪,並請他人原諒自己?聖經教導我們「各人應當察驗自己的行為」(加六4),我們卻是「察驗父母的行為」和「察驗別人的行為」,這正是耶穌所說的「看見你弟兄眼中有刺,卻不想自己眼中有梁木」(太七3)。
(3)自己交帳
「我們是不健全家庭的受害人」不是新思想,以色列人老早就懂得。他們有俗語說﹕「父親喫了酸葡萄,兒子的牙酸倒了」(結十八2),但是「主耶和華說,我指著我的永生起誓,你們在以色列中,必不再有用這俗語的因由。看哪,世人都是屬我的,為父的怎樣屬我,為子的也照樣屬我,犯罪的他必死亡。」(結十八3-4)正如上邊解釋,我們從不同方面受到不同的影響,但神讓我們有選擇的能力,我們可以把自己獻上,作為罪的奴僕,也可以作為義的奴僕(羅六16)。既然我們有機會選擇,我們就必須為自己的選擇負責任。「我們各人必要將自己的事,在神面前說明。」(羅十四12)如果父母或任何人傷害了我們,他們自己要向神交帳。我們對這些「傷害」的反應怎樣,不能饒恕人?滿心苦痛?報仇?反擊?那麼,我們也要為自己的行為和心態向神交帳。
(4)忘記背後,努力面前
所以聖經規勸我們,「忘記背後,努力面前」(腓三13)聖經並沒有說,我們需要探索過去的折磨所帶來的痛苦與傷害,然後才能再往前行。上帝並不喜歡我們天天翻舊帳,這也不是基督徒對付問題的辦法。按照聖經,如果要回憶的話,第一是要回想主耶穌為我們所成就的和祂的一切恩典(提後二10-14),其次聖經教導我們要回想自己在什麼地方犯罪得罪神(啟二5),當然我們也應該記得別人恩待我們,如果真的有人傷害我們,我們也應該原諒人。今天若有任何人際關係問題,基督徒應該正面想辦法努力解決。例如,你若和太太吵嘴,那你就找出爭吵的原因,想辦法解決。把問題推到父母、童年、他人身上去,是不合聖經的做法。故意去尋找從前「傷害」自己的人,就是正面違犯了「忘記背後」的聖經教訓。
(5)主是窰匠
根據我的觀察,華人教會中的「不健全家庭」例子多是父母重男輕女,或者父母非常權威,以致我們這些受西方文化燻塗的人抱怨。或者,實在有人生長於比較惡劣的環境,譬如,雙親中有酗酒或賭博的惡習。請記得,有人出生於雙親染有愛滋病的家庭;有人生長在非洲,營養不良,沒有機會上學;或者阿富汗的孩子,在戰火中長大。如果要抱怨,這些人豈不是比我們更有資格?但是,我們的遭遇不是自己可以控制的,請記得聖經說﹕「禍哉,那與造他的主爭論的,他不過是地上瓦片中的一塊瓦片。泥土豈可對摶弄他的說,你作甚麼呢…禍哉,那對父親說,你生的是甚麼呢?或對母親說,你產的是甚麼呢?」(賽四十五9-10)神有主權決定我們一生,祂並沒有給任何人一個完美的環境,但是你可以放心,惡劣的環境並不見得一定傷害人,有時反會使人得益,因為「萬事都互相效力,叫愛 神的人得益處。」(羅八28)
(6)罪和子孫
無可否認,有一些罪可以禍延子孫,主張探討原生家的人很喜歡引用十誡中的﹕「恨我的我必追討他的罪,自父及子,直到三四代,愛我守我誡命的,我必向他們發慈愛,直到千代。」(出二十5-6)或者「[耶和華]萬不以有罪的為無罪,必追討他的罪,自父及子,直到三四代。」(出三四7)[vi]但是,這個咒詛三四代的刑罰是專為拜偶像的人而設的,其他誡命,如不可殺人、姦淫、偷盜等都沒有附上這個嚴重的咒詛。(很多靈界戰士都會告訴你,拜偶像行邪術的咒詛是三四代的)我並不是說罪本身沒有不良後果,也不是說罪不會影響家人,但是,根據出埃及記二十章,犯其他誡命(如殺人、貪心),沒有三四代的咒詛。況且,「不依照二十一世紀心理學理論去教養兒女」不算犯罪,上帝絕對不會因為你的父母,或者祖宗三四代,不懂得今天最新的心理學理論而咒詛你。你大可以放心。
破壞家庭
曾經有一位姐妹對我說,當她讀了一些的流行心理學的父母指南書籍之後,發現原來從前父母教養自己的辦法,通通都是錯的,不禁對父母產生萬分反感,但是感謝神,上帝幫助她明白,這些理論不是真理,不一定可信。事實上,「不健全家庭的受害人」這個概念已經破壞了很多家庭關係。《時代雜誌》報導,最近幾年,新興一種抑制的記憶治療(Repressed Memory Therapy),「案主最初並不記得這樣的事情,但是治療後卻記起很多童年事件,如被人性虐待或者被迫參加撒但教儀式。」[vii]雖然不是每一個個案都用催眠術去尋找已經忘記的「往事」,但是說服任何人,他是「不健全家庭的受害人」,已經足夠影響家庭關係。我在電腦網路上見過一個叫做PACT(Parents Against Cruel Therapy)的組織[viii],他們的兒女都是因為聽信心理治療員的話,認為自己年幼的時候被父母傷害過,所以和父母斷絕關係,甚至控告父母,父母只好聯合起來抗議心理治療之害。
過時落伍
心理學理論向來隨著時代、隨著專家而改變。如果有一個理論被帶到講台上,不太認真的基督徒就會接納它為真理。可惜很多時候,正當這個理論在教會大行其道,世俗人士反認為它已經落伍!
早幾年,《美國新聞》報導說,現在很多醫生都從生理方面著手解釋心理問題和精神病,譬如上一代認為精神分裂是因為母親冰冷無情,潛意識中並不想要這個孩子之故,現在全國的人都要為媽媽們洗脫這個罪名,因為這個理論是沒有根據的,這些佛洛伊德老古董已經落伍了,現代精神醫生一般同意這是一個腦部的毛病,而且和遺傳有關。[ix]
最近愈來愈多的科學研究顯示,我們有可能被自己的生理所影響。《新聞週刊》有一篇文章報導「我們是被遺傳基因所控制嗎?……科學家還需要很多的研究,但是答案已經開始呈現,到目前,答案是﹕是的、是的、是的、是的。」[x]當然,該文章並沒有否認教養方法有一定程度的影響。同一期雜誌的另一篇文章亦說﹕「雖然有很多證據證明早年的重要性,一些研究人員爭論說,成年後的經歷和孩童時期一樣重要。他們說,同輩比父母的影響更重要」。[xi]
心理學家夏慧絲「有兩個女兒,一個親生,一個收養,夏慧絲從來用一樣的方法去教兩個女兒,但是兩個女兒的品格卻完全異樣,一個是模範學生,一個中學沒有畢業,終於她寫了一本叫做《教養的假設》(Nurture Assumption)的書,她說,一旦父母獻出精子和卵子中的DNA之後,就沒有什麼作為的了。她在書中列舉了750篇文章,用以支持她的理論。[xii]換言之,她認為,人的性格是與生俱來的。
可見,流行趨勢是放棄佛洛伊德老調,而以生理和遺傳解釋行為。所以,教會不應該把「家庭傷害」當作上帝的真理一樣來教導會眾;弟兄姐妹們亦應當謹慎。
醒悟之言
當心理學還未在華人教會中大肆流行以先,聖經輔導的奠基人亞當斯(Jay Adams)老早已經這樣評論﹕「佛洛伊德的心理分析變成了一個返往昔日的考古旅程,尋找另外一個人,讓當事人的行為可以歸咎於他身上……暗中敗壞了全人類的責任心。」[xiii]
近年,當中國基督徒心理學家們正努力推動原生家庭探討,教導大家怎樣尋找傷害自己的人的時候,美國著名基督徒心理學家柯聯思(Gary Collins)居然坦白﹕「我們以為從前的經歷帶來今天的問題,所以幫助別人的最佳辦法就是來一個『考古旅程』」,從當事人的背景找出他們的問題的原因,我們以為只要找出原因,當事人就可以自動康復,「這是一個不錯的理論(雖然耶穌從沒有使用這個辦法),但是我們知道這不是常常有效的。我們大部分人都認識一些人,他們花很多的錢去見輔導員,輔導員鼓勵他搜查往事,但是這些人一直在探索往日,從不往前行,所以也沒有什麼進步。」最後,柯聯思同意聖經的話﹕「忘記背後,努力面前」(腓三13),而且表示我們應該往前看,不是繼續考古。[xiv]我非常欣賞柯聯思的真誠,希望中國教會以此為榜樣。
新紀元事物
最後,還有一件更嚴重的事,必須為讀者解釋﹕「家庭傷害」這個觀念並非純粹是一個不合聖經的觀念,世俗的思想,它也是新紀元信念。我自己的論文是研究邪靈藉著新紀元中交鬼的人所發表的理論,我發現有相當多的邪靈支持這個理論和思想。下面是一些例子﹕
新紀元的交鬼圈子中,有一些偽裝「天使」的邪靈,其中一位說﹕「如果一個孩子因為做錯事被掌擱一巴……他一生都會活在這次羞辱的陰影中。」[xv]另一隻鬼靈歐林(Orin)相信,我們今天對不愉快情況的反應,是基於往日一個相似的經驗,「是重演昔日的痛苦,再次又再次和不同的人重演這件事……直到你能解決和消除它。」[xvi]《與神對話》(Conversations with God)中的「上帝」抱怨說﹕你們把「父母」的角色投射到上帝身上,所以對我的認識錯誤。[xvii]新紀元圈子中的著名鬼靈拉撒烈(Lazaris)曾經詳細教導同樣的道理,牠說,「那內心幼童是沒有被愛得足夠……有些人繼續將生命中的其他人視作父母,讓自己可以重活那多年前的孩子,很多人在男女的關係上是在尋找一位母親……事實上,他們把所有人視作媽媽。」[xviii]牠是說,因為我們的父母沒有給我們足夠的愛,所以當成年以後,我們在其他人身上,要求他們為我們補償。
希望我沒有把讀者嚇得目瞪口呆,因為這樣的道理,正是我們在坊間流行心理學書籍中、教會輔導書報中、甚至講台上,都常聽到看到的。
鬼靈拉撒烈建議用冥想的辦法去讓內心幼童得到愛。[xix]另一方面,《家庭會傷人》的作者教人繪製三五代的家庭圖,尋找誰曾經傷害自己,此外他也說﹕「我們也透過各種冥想和心像(Imagery)來接觸我們內在的孩子。」[xx]你能不驚訝於二者的相似嗎?事實上,今天很多心理學家,無論基督徒與否,都使用各種新紀元技術,為人解決這個原生家庭的陰影和傷害。例如,使用催眠術「返回往日」,找出自己受創的經歷,然後把耶穌召來療傷。近年流行的「內在醫治」也是類似的技術。這些技術有很多名字,其變化方式淋淋種種,必須另文介紹。
結論
既然一個理論通不過常理、不合聖經、破壞人際關係、已經過時落伍、又是新紀元信念、而且最後帶來很多新紀元技術,基督徒應該怎樣去面對?當然,我們應該撇棄它。如果最基本、最流行的心理治療理論受到質疑,基督徒應以什麼為生活原則?根據什麼來輔導人?我相信聖經有足夠而且完備的資料,依靠它來解決我們的人生問題,根據它來輔導人,必定最穩妥。
[i]約翰.布雷蕭著,鄭玉英、趙家玉譯,《家庭會傷人》(台北﹕張老師文化,民82年),頁225。[ii]邱清泰,「基督徒與自我觀」,《今日華人教會》,84年四月,p.47。[iii]黃維仁,「原生家庭」,《家新》,第二十六期,2005,頁5-7,2-3。[iv]蔡元雲,《從未遇上的父親》(香港﹕突破,1998),p.9。[v]David Myers, Exploring Psychology (New York: Worth Publishers, 1990), p. 307.[vi]例﹕林國亮,《家庭樹、生命樹—原生家庭探討》錄音帶,使者。[vii]Leon Jaroff, “Lies of the Mind,” TIME, November 29, 1993, p. 52-59.[viii]http://angryparents.net/[ix]Wray Herbert, “Politics of Biology,” U.S. News & World Report, April 21, 1997, p.74.[x]Thomas Hayden, “A Sense of Self,” Newsweek (Fall/Winter 2000), p. 57-62.[xi]Berry Brazelton & Stanly Greenspan, “Our Window to the Future,” Newsweek, Fall/Winter 2000, p.34.[xii]Sharon Begley, “The Parent Trap,” Newsweek, September 7, 98, p. 53-59.[xiii]Jay Adams, Competent to Counsel (Grand Rapids, Michigan: Zondervan Publishing House, 1970), p.6.[xiv]Gary Collins, “An Integration View,” in Psychology & Christianity, eds. Eric Johnson & Stanton Jones (Downers Grove, IL: InterVarsity Press, 2000), p. 118-19.[xv]Doreen Virtue, Angel Therapy: Healing Messages for Every Area of Your Life (Carlsbad, CA: Hay House, 1997), p.88.[xvi]Sanaya Roman, Personal Power through Awareness: A Guidebook for Sensitive People (Tiburon, CA: H.J. Kramer, 1986), p. 82-83.[xvii]Neale Donald Walsch, Conversations with God: An Uncommon Dialogue, Book 1 (New York: G.P. Putnam’s Sons, 1995), p. 17.[xviii]Lazaris, The Sacred Journey: You and Your Higher Self (Palm Beach, FL: NPN Publishing, Inc., 1988), p.118-119.[xix]Ibid., p.118.[xx]布雷蕭,《家庭會傷人》,頁287。
Last Update: Oct, 2007
.Copyright © 2007. All rights Reserved. Lois Cha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