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体   简体  

為什麼我們屈服於誘惑? 

張逸萍譯自﹕“Why We Give in to TemptationMike Emlet,  March 5, 2020
https://www.ccef.org/why-we-give-in-to-temptation/

 

為什麼我們屈服於誘惑?這個問題通常在諮詢一些反復性掙扎中出現,例如色情刊物,手淫,濫用藥物和暴飲暴食。聖經上有很多方法可以回答這個問題,但是我只想集中討論一樣:我們屈服於誘惑,因為我們對戰鬥厭倦了。對我們的肉體發動戰爭,在靈性上,情感上和身體上,都是困難的。堅持不懈不是舒服的,尤其是當你多次屈服於種誘惑時。與你的抗爭的力量相比,它的力量更大。因此,讓步和繼續前進,比繼續抵抗更容易。試想,再一天,甚至再一個小時,與這種堅持不懈的渴望搏鬥,實在難以應付。屈服似乎能緩解(儘管常常會產生罪惡感,羞恥感和其他後果)。這屬靈的記錄可以一筆勾,從新再來,再有新的決心。至少這通常是我們的經驗,即是說,擺脫誘惑的方法,就是在某時刻屈服於誘惑。但是,上帝在戰鬥的劇痛中給了我們什麼鼓勵呢?撒旦撒謊說﹕“抵抗是徒勞的”。當我們將要投降時,我們親切的父親會提供什麼幫助?

祂在希伯來書中為疲倦的勇士提供幫助。作者並沒有專注於我之前提到的犯罪模式,但當我們在某誘惑中,該信息確實有助,特別是當我們準備放棄時。學者們認為,希伯來書很可能是寫給因跟隨耶穌而受到迫害的猶太基督徒的。他們很想放棄,返回猶太人的習俗和儀式法律,以免於遭受迫害。在整本書中,作者將耶穌基督新約中的榮耀和超越,擺在他們面前。勸告他們不要轉回舊的規條,而要堅持信念。在第11章中,作者強調,上帝的子民,無論有沒有提名,他們忠實地堅持不懈,同時仍在等待因耶穌所得的一切應許。我們從希伯來書十二章中選出幾節﹕

「我們既有這許多的見證人,如同雲彩圍著我們,就當放下各樣的重擔,脫去容易纏累我們的罪,存心忍耐,奔那擺在我們前頭的路程,仰望為我們信心創始成終的耶穌。他因那擺在前頭的喜樂,就輕看羞辱,忍受了十字架﹝的苦難﹞,便坐在神寶座的右邊。那忍受罪人這樣頂撞的,你們要思想,免得疲倦灰心。你們與罪惡相爭,還沒有抵擋到留血的地步。」(1-4節)

 當我們將這種持之以恆的觀點應用到我們自己的誘惑中時,需要注意幾件有幫助的事﹕

1。忍耐、忍受抵擋等單詞,在四節經文中使用了四次。這應該使我們耳朵豎起來,因為作者正在和我們這些被引誘要放棄的人說話。他對我們的疲倦說話。在戰鬥的喧囂中,我們是否在使勁地聆聽上帝的聲音? 我們有向祂呼喊嗎?

2 你被呼召去忍耐,並非催促你咬緊牙關和握緊拳頭面對。忍耐的召喚與屬耶穌基督的人,息息相關。我們期待著祂為我們的信心創始成終; 我們要想到。作者所說的,暗示我們正在跟隨耶穌基督祂自己的腳步。我們和祂團聯結在一起,祂曾在世上飽受折磨。祂知道忍耐有多艱辛,並且在你奮鬥時與你同在。 你不是獨自一個人

3期待的喜樂激勵了耶穌,也激勵了我們。耶穌那喜樂是什麼?復活的應許和祂被高舉。這希望幫助祂堅持了下來。當我們經受試探時,擺在我們面前的喜樂是什麼?與上帝和最親近的人保持團契的溫暖;變得更像耶穌的喜樂;體驗耶穌今天的恩典和憐憫已足夠;清潔的良心的甘甜。而且,我們的靈性肌肉得以更強——我們越是一貫地節制,做出正確選擇的決心就越大。

4 抵制誘惑的感覺,可能有如死亡,但實際上我們並沒有像耶穌那樣流血。在屬肉體的思想、情緒和身體的壓力中,這種說法,可能會給人帶來最小的安慰。那就好了,所以你說的是:情況可能會更糟; 至少你實際上沒有像耶穌那樣死去,所以繼續戰鬥吧?,不完全如此。同樣,作者將我們的經驗與耶穌的聯繫起來。祂因試探而遭受的苦難,比我們任何時候的,都更大。撒但用為他量身定制的試驗攻擊他。因此,這裡的意思是﹕「他自己既然被試探而受苦,就能搭救被試探的人。」(來二18)。

這些觀點促使我們在受誘惑時轉向耶穌。它們在我們需要的時候,成為幫助我們的祈禱,並鼓勵我們在誘惑加深時服從祂。它們迫使我們尋找神所提供的逃脫的出路”(林前十13)。它們幫助我們「把下垂的手,發酸的腿,挺起來。」(來十二12)。

也許你在想:也許,我今天可以對耶穌說是”,但我仍然感到不安和緊張。明天怎麼樣?」再次,仰望耶穌。如果明天你因誘惑而疲倦和,那麼祂也會為你帶來新鮮的恩典和憐憫。我在“匿名戒酒會”的一位朋友對那些想喝酒的人說:你明天可以喝,但今天不能喝。」當然,我的朋友並不是真的說﹕明天喝是可以的。他說:明天來了,才面對明天的誘惑,不是在明天來到之前。預期明天的困難,並想像自己無法承受,會降低你今天屈服的門檻。

毫無疑問,即使有福音介導,讓你有決心去忍受誘惑,有時你我也會失敗。但是,當失敗時,耶穌吩咐我們為罪孽尋找寬恕,並在以後的時日里恢復力量。祂也必堅固我們到底,叫我們安全地回家。(林前一8-9)。

 

作者:

https://www.ccef.org/wp-content/uploads/2019/02/ME_Circle_416x416-150x150.pngMike Emlet系主任

 

 

 

分享於:https://www.facebook.com/lois.chan.568/posts/1392030764322088

 

 

 

 

回「人心動機」頁

回主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