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体   简体  

創傷性事件後的心理困擾

《教會》20087月總第12 (https://www.churchchina.org)

/保羅蘭多夫
/沈思楠
/江子

 



諸如此類的悲劇性的事件,無論是對于當事人或者是與之相關聯的人們來說,都給他們帶來了很大的壓力。每一件這樣的事件都會使人在肉體上、心理上、情感上以及精神上產生不同的反應。每一件這樣的事情都可能會導致混亂,使人一蹶不振,並讓家人和朋友在一段時間裏擔心憂慮,不知所措。人類在如何回應這些巨大的損失、悲痛、威脅以及罪惡的時候有著很多的相似之處。心理學家稱之為“創傷後精神壓力綜合癥”(Post-Traumatic Stress Syndrome)。

作為基督徒,我們不可能總是知道如何去處理這些經曆創傷事件後的反應。當我們面對一個緊急情況的時候,往往用世俗的模式或者角度去回應。或許,我們甚至會想,我們面對這樣事情的機會遙不可及,幹什麼要花時間去想如何回應呢。但科倫拜校園槍擊案,俄克拉荷馬爆炸案,9 /11,卡特裏娜颶風,以及蘭開斯特縣阿米什教會學校和弗吉尼亞理工大學槍擊案都表明,創傷性事件隨時隨地在發生。

在我20余年的牧師生涯中,作為軍隊牧師,我在費城的警署和其他兩個義務的消防公司服事過。並與警察、消防員以及他們的家人一起經曆各種極為危險,壓力重重的狀況。我也在一個縣緊急事務反應隊服事過。如果說我的這些經曆教會了我什麼,那就是上帝看顧那些經受創傷的人們。

作為以聖經為原則的心理咨詢師,同時也是朋友,我們被呼召去服事那些經曆和面對人生重大改變的人們。或許你有一個朋友,或者你所愛的人正在經曆類似的創傷事件,經受著由此而來的巨大痛苦,再或者你自己正在這樣的掙紮之中,你將要讀的這些資料會給你提供一些如何去幫助他們面對困難的見解。



創傷後困擾

據估計,80%的美國人在一生中會經曆某些創傷性事件。其中10%的人會發展到更為極端的壓力反應階段(通常稱為創傷後應激障礙Post-Traumatic Stress Disorder,簡稱PTSD)。10-15%的警員和10-30%的消防員在應對他們工作的一些狀況時會有這種過激反應。退伍軍人行政署發現,16%的越南退伍軍人有PTSD9/11事件後,美國心理健康服務中心估計,有150萬的紐約市民尋求與恐怖主義相關的心理輔導。2001年,一項由WeeMyers進行的研究表明,超過50%的災難救助人員極有可能患嚴重的創傷後困擾癥。在東京沙林毒氣攻擊事件之後,在心理上遭受傷害的居民遠多于在生理上的。創傷護理專家描述了十類尤其難以應對的事件(十大恐怖)﹕【2

1.家庭成員、朋友或同事的死亡或自殺

2.因公而亡(在軍事和緊急服務中殉職)

3.嚴重的工傷,或者公務受傷

4.災害或多人傷亡事件

5.警察開槍射擊,無辜者的意外傷亡,對參與者造成極度威脅的事件

6.涉及傷害或潛在危害兒童的事件

7.長期經曆痛苦,尤其是涉及損失的事件

8.親屬受害的事件

9.媒體過度關注的事件

10.任何其他能夠引起重大情緒困擾的事件


這十類可怕的事件通常會導致激烈的壓力反應。對于創傷事件的典型壓力反應可以劃分為五類﹕生理癥狀,改變思維模式,情緒反應,行為變化,以及精神上的掙紮。

在高壓力狀況下,人們還是以慣常的方式回應異常的情形。當一個人從一次由創傷性事件所導致的腎上腺素激增中回複過來,那麼很明顯,他很可能經曆情緒上的波動和反複。這樣的反應可能會持續幾天到幾個月,取決于所經曆的事件創傷的嚴重程度。在對創傷事件的急性回應中,個人身體和情感的平衡被破壞。通常的應對方法並不起作用。嚴重的精神困擾,身體機能障礙或者崩潰的跡象會出現。創傷性困擾癥的生理癥狀會十分的明顯,包括疲勞、虛弱乏力、頭疼、呼吸過急、消化不良、惡心和嘔吐。心跳速度也可能會加快會減慢,肌肉痙攣或者冒冷汗。更嚴重的生理反應癥狀還有胸痛、經常頭痛、癲癇發作。可能會在嘔吐物,尿液,糞便或者痰中發現血。也可能發生神經的崩潰以及失去意識。往往需要藥理的治療。

悲劇性的事件往往會影響我們如何思考和看待外部世界。一個受到這樣影響的人可能無法集中精力去做即使是很小的一個決定。他會沉浸于創傷事件本身當中,並不停地思想和談論這件事情。另外,可能會對周圍的環境過度警覺或者不注意,健忘,或者無法進行抽象思維。更嚴重的癥狀可能包括妄想,考慮自殺或報複殺害,經常做惡夢,產生幻覺,以及幻想。

情感上的反應在創傷事件之後變得更加顯著。依據不同程度的創傷事件,不同的當事人,一定程度上焦慮程度會增加,即使以前不以為然的一些事情,也會使當事人焦慮不安。一般的反應還包括﹕憂慮、興奮、自我否認、憤怒和焦躁不安。

當事人可能會產生恐懼心理,並可能發展成為不合理的恐懼癥。悲痛自然是人之常情,但也可能造成過度的悲傷,尤其是在失去親近的人的時候。自己幸存而其他人被殺害或受重傷,顯而易見,幸存者會因此悲痛,這也被稱為“幸存者的內疚”。“倘若”主導了他們的思想,他們會自責說,倘若他能阻止這件事情發生就好了,或者,倘若他能再盡力做點什麼,幫助那些受害者或者受傷的人就好了。更極端形式的情緒困擾可能包括恐慌攻擊,或者是成年人身上表現出嬰幼兒的情感特征。過度的懊惱和悲傷會導致一個人在情感上完全瓦解。繼而變得“麻木”,表現出長久的“頹廢”。憂鬱可能使他無法正常進行日常的生活。

創傷事件的反應中,行為變化是常常會發生的。這些表現包括無食欲或者是食欲大增,性功能的變化,多疑,反社會的行為。日常生活中的活動也會發生變化。例如﹕逃避,無法正常休息或睡眠,在地板上來回踱步,舉止奇怪,痙攣,或者產生出一種強烈的驚嚇反射。嗜酒是最常見的行為上的反應,也促使情況呈螺旋式下降進而變得更糟,並幹擾康複。

最後,一個人的靈命成長也會受到創傷事件的嚴重影響。當事人可能會經曆信心上的危機,更表現出對上帝的憤怒。他可能會覺得被上帝拋棄了,可能會遠離教會和教會裏的朋友,創傷讓他覺得生活不公平,不公正。他或許不願禱告,認為生命毫無意義,進而難以相信上帝的恩典和寬恕.。更嚴重的反應包括宗教狂熱或強迫行為,並可能產生宗教幻覺或幻想。

受創傷的當事人可能會因此而退出自己的宗教信仰。即使是很堅定的信仰也會受到挑戰。一個上帝建立的, 有序的世界似乎不再可能。對一個公正、公平、安全以及有序的世界的信念也迷失了。混亂、難以預料以及痛苦成為了他們的主宰。

心理學家常常談到PTSD,這個名稱通常用于過激的壓力反應。那麼對于創傷事件正常的反應和過激的反應有什麼區別呢?PTSD這個名稱事實上定量描述了這樣的一個範疇﹕一個人經曆壓力的時間長度和他們經曆壓力的程度。生活中,每個人都會經曆某種程度的壓力並做出相對應的反應。但是如果一般的療法起不到減少創傷影響的效果,癥狀持續30天以上,並漸漸惡化,或者當一個人的功能運作水平不斷惡化,患嚴重的抑鬱癥,強迫性記憶,並伴有過度的應激覺醒,那麼他就會被診斷為PTSD。最極端的PTSD的反應還包括分裂性或多重性性格,失憶,持續失眠,誇張的驚嚇反應和癲癇的癥狀。 

卡特裏娜颶風後,在去新奧爾良的途中,我發現很多人原本對生活的期望被擊碎。他們失去了他們的家園,一無所有,還要和家人朋友分開。即使他們可以回家,也沒有工作可做。在卡特裏娜颶風一周年紀念的時候,依舊有人等待著得到保險賠付或者是政府援助,沒有人能向他們保證,聲名狼藉的大堤在下一次大風暴來臨時能保護他們。我遇到的人中,沒有任何人在一年前颶風發生的時候能夠想像,自己一年後還要靠等待救援維持生活。如此災難性的創傷事件的影響會持續很長時間。



服事那些受到困擾的人

智慧的,關愛的相互勸慰關心應該成為每個基督徒日常生活的一部分。不要被PTSD這個名稱嚇倒。它僅僅包括了人類對真正痛苦的反應。當你的朋友或是所愛的人遭受了傷害, 那麼這種幫助就成為非常的必要。或許你的家庭成員或是某個朋友他們正在與創傷事件鬥爭。也許你是個心理輔導師或是牧師,那麼你該怎麼做?我們建議幾種重要的方法,也許你可以幫助他們。


. 有一顆呵護、細心周到的心

首先要成為一個好的聆聽者,幫助的最好辦法之一就是用心聆聽,並且讓你愛的人或是朋友與你分享到底發生了什麼和他們感覺怎樣。要花時間和他們在一起,並且讓他們知道你在這裏是為了他們。

如果你沒有體驗過這種經曆,不要說“我了解你的感受”,相反,你應該請他分享他的感受。我經常說“我不知道經曆這些是怎樣的,但我能想像有多難,但是我關心你,想知道你的情況。”記住﹕聆聽,聆聽,聆聽! 

不要說那些陳詞濫調和廢話(“事情原本可能更糟”,或者“一切都會好起來的”)。也不要頻繁地引用聖經經節,像羅馬書8:28-29;腓立比書4:4-9;帖撒羅尼迦前書5:16-18,這些是重要的經節,但在這種時候,受到精神創傷的人不想聽這些。

如果一個人料理日常生活有困難,那麼幫助他做一些日常工作,如做飯,打掃或者照顧他的孩子,買東西等等。但是不要每件事情都幫他做,因為幫助這些人回到正常生活軌道是很重要的,鼓勵他們自己去做,僅僅當事情超出他們力所能及的範圍時,才給予幫助。

根據創傷性事件的嚴重程度,給予溫和的建議。不要太過分地關注和圍繞著他們。給他們一些調節的空間,在可觸及的範圍之內。允許他們有一些私人時間,不要強迫他們去講或者做他們還沒有準備好要講或者要做的事情,除非他們願意。如果他們生氣或是很情緒化,那不是針對你的。你的朋友或是你愛的人也許感到很煩惱,也許脾氣暴躁,並且表現出比你平時看到的更多的激烈情感表現。

對你的家人和朋友來說,最重要的是你的陪伴,而不是你隨之而來的建議和經文。你應當花95%的時間聆聽,5%時間去講話,當你講的時候,再次確保你的朋友是安全的(如果是這樣的話),並且為他們禱告。禱告應當簡短,並正中要點。在你禱告的時候不要試圖講道或是批判,而是把他引向神。在有困難的時候,去尋求神的幫助和同在。換句話說,盡力按照腓立比書4:6和帖前5:17上說的去做。

做決定是很重要的事情,但是有兩面性。對個人來說做盡可能多的日常決定,這樣對他盡快恢複料理日常生活是有幫助的。但是重要的生活決定或是變化不應該在這種時候做出,例如決定搬到哪裏,決定是否換個新工作或是職業,決定是否與男朋友/女朋友分手或是退學,這些都是不明智的。鼓勵那些受到影響的人們花些時間來調理,並且在做重大決定前要從不同角度,再三地思考。


2.鼓勵關注身體的需求

一些眾所周知的辦法可以減輕創傷的影響。首先,鼓勵那些當事人盡量照顧他們自己的身體。 他們應該吃日常、健康的飲食,哪怕是他們不想吃。充分的休息,有助于從創傷所致的身心折磨中恢複過來。應當避免酒精和藥物。體能鍛煉和身心放松的交替使用有助于減輕一些身體的不適。鼓勵他們合理地計劃好時間,盡可能在不影響休息和睡眠的前提下,忙些有用的事,且常和那些關心他的人在一起。

最有效的應對壓力的方法,是談論或者以日記的形式記下你對創傷事件的感受和想法,以及事件對你的影響。鼓勵這樣做。錯綜複雜的心理感受在一段時間內會主宰你的心情。有些人在某些活動中甚至對自己活得很自在感到內疚,他們這些人內心往往隱約有著憤怒和苦惱,把這種情感寫下來對自己是很有幫助的。



. 對創傷的警惕

很多內心有創傷的人經常會重複思索,做夢或者片斷回顧,當這種記憶非常強烈,而噩夢不斷的時候,當事人就應該向愛自己的人尋求安慰和祈禱,結果,這些癥狀隨著時間的流逝會慢慢淡化,最後消失。然而,有些人卻比較嚴重,生活中總有一些事情能引發這種感覺重來。

一位泰坦尼克號的幸存者最後在芝加哥幼獸棒球隊打球的Wrigley Field球場附近定居下來。在船下沉的時候,他進入了救生船而獲生,但他覺得作為一個幸存者非常內疚,因為那麼多的人都死了。在那個致命的夜晚, 最讓他不安的是聽到成千上萬的人在水中掙紮著呼救,而那些已在救生船裏的人們卻拒絕劃回去再救一些人。在他整個生命中,每當隊員完成一個本壘打, 而眾人為之歡呼的時候,他都會想起救生船中的那一刻,人們因為本壘打而歡呼的聲音,讓他想起了在冰冷的太平洋上尖叫的人們。士兵經常想起戰場的那一刻,當他們聽到爆炸聲或者別的大聲響時。 

明白這些不同壓力反應的種類,有利于幫助受創傷的人。如果受害者知道回憶無法避免,那麼當回憶來臨之時,壓力就會減輕。和遭受同一創傷的人呆在一起, 也是有益的。對于創傷的第一個回應者,和同事談論事情的經過也是很有幫助的,很多警局和消防部門都在完成難度大的、創傷度大的行動後安排座談會,讓大家分享經曆來緩解壓力。對于嚴重危急事件,壓力緩解部會安排保密的座談會讓參與事件的人一起討論和分享。



4. 盡量使自己的幫助是隨著那些心理病人的反應而反應,見機行事

上帝透過帖撒羅尼迦前書5:14,啟示我們怎樣去幫助一個人,我們又勸弟兄們,要警戒不守規矩的人。勉勵灰心的人。扶助軟弱的人。也要向眾人忍耐。 主在訓示中向我們展示了最普遍的三類人,不守規矩的人,灰心的人還有軟弱的人。盡管這些經文並非教導我們人類經曆的所有的變化或者細微差別,但也確實向我們生動地描述了這些最普遍的類別。對于所關心的人,智慧的人自然會考量其內心狀況。我們可以審視一下,自己的朋友或是自己所愛的人是否屬于不守規矩的人、灰心的人或是軟弱的人,並據此考慮所應給予的幫助。【3

希臘文裏面的不守規矩表達的意思是一個人的行為失常,步調不一致,或是行為背離所設定的正常的秩序規定。在聖經裏,它常用來描述一個人不按時工作或是工作時偷懶。對于這種人應予以勸誡。當一個人用敵意,酗酒或其他破壞性的行為來對抗壓力的時候,你應該懷著愛心去挑戰他。裏昂莫裏斯表述的很好,他注意到作為一個關切之詞——“告誡, 這個詞的語調是多麼的親切,就好似一位兄長表達對自己弟弟的關愛。【4】作為基督徒,我們都相信即使是受傷者也依然是一個罪人,一顆有罪的心必會扭曲一個人的行為。

灰心的人總是感覺到氣餒和挫敗。這些人總是深陷于恐懼、焦慮、煩惱之中,這樣的行為需要鼓勵幫助。對這樣的人要安慰他們,舒緩他們的情緒並使其保持冷靜。“不要怕”是聖經中最廣為傳誦的一句話,上帝總是給予承諾以顯明他的信實。

軟弱的人通常不堅強,虛弱,缺乏體力。在經過疲勞的體力活動後我們都會經曆這樣的時刻。神呼召我們幫助弱者,幫助他們去完成那些他們自己沒有辦法完成的事情。聖經中這個詞的運用表達出了這樣一個信念,就是弱者明白他們不會被拋棄,而是會得到支持。【5 



5. 幫助創傷受害人在靈命上的需要

傷害事件可以暴露一個人的世界觀,即一個人是如何看待生活。無信仰的人僅僅會把這樣一個傷害看作是生活中發生的一件很可怕的事情。但基督徒卻另有選擇。在看待這件事情上,到底我應該只是簡單地就事論事呢?還是透過在神裏的,來自救贖羔羊的信心來看待這件事情呢?

在神裏的信心到底有什麼不同呢?如果你相信這位聖經中的神,你就會明白上帝掌管一切,並在一切事情中做工。他是至高無上的掌管者。上帝容許罪惡的存在,但他不是罪惡的制造者。正是這點區分,讓世界上的一切都不同。有信心的人就會明白,這一切可怕的事情並不是平白無故地發生的,他們是上帝計劃中的一部分。這些不是毫無意義的隨機事件,而是在我們的人生中被神使用來達成他目的的。是的,這樣的事情很可怕,但這並不是人生的最後一個篇章,不是人生的終極。明白這點,我們就換了個角度看待生命和各種創傷事件,進而看到,此類事件的影響是很有限的。這僅僅是暫時的,不是永恒的。

雅各書1:2-18中,我們可以看到神讓我們經曆困苦的目的,是讓我們在靈命上更成熟。這是希望之源泉所在。我們不是“風中飄舞的塵土”或是“無邊無際的大海中偶然的一滴”。生活中的煩惱並不是毫無意義的、隨機的悲劇事件。任何發生的事情都有原因。先知耶利米告訴我們﹕“耶和華說,我知道我向你們所懷的意念是賜平安的意念,不是降災禍的意念,要叫你們末後有指望。”(耶利米書29:11

幫助一個壓力過激反應的人的最重要的方式,是耐心地將他們領向神和神的話語。福音使我們在面對創傷時變得不再一樣。新約聖經不僅僅只是一本應對悲劇和壓力的心理指南,它更顯明了神的救贖計劃。他告訴我們,上帝如何讓他的兒子為我們的罪而死,我們因著信,就活在基督裏。在基督的死和複活背後有著意味深長的內涵。基督為我們所做的,改變了我們今天對悲劇的看法。

創傷事件常常使人措手不及,出乎意料。依據各樣現代先進的氣象分析,人們知道卡特裏娜颶風要來,但是在其威力所及區域內的人們還是遭受了巨大的破壞。但上帝是掌管萬有的神。沒有任何事情對他來說是出乎意料或者措手不及的。他永遠不會“玩忽職守”。即使在創傷事件產生的混亂中,神的應許依舊掌權﹕“我必不撇下你,也不丟棄你。(約書亞記1:5)”“ 因為你無論往那裏去,耶和華你的神必與你同在。(約書亞記1:9)”。上帝就是上帝。沒有任何東西可以限制他的權柄。他保守他的應許。PTSD的教導和輔導不能明白神的目的及恩典。只有靠著神的恩典和力量,我們才能承受我們原本不能承受的事情。神的恩典為經曆創傷事件後心有愧疚的人們提供真正的解藥。即使一個人在發生的悲劇中有一定的過失,他們可以經曆神的憐憫。神的恩典意味著,在經曆悲劇之後你絕不是孤單一人。神是無所不在的。我們可以把我們的畏懼和憂慮都交托給神,並明白他關心和理解我們。不僅如此,神應許賜給我們超越一切的平安。(詩篇29:11119:165;以賽亞書26:348:18;約翰福音14:27;腓立比書4:6-7)。神是我們在苦難中隨時的幫助。很多的信徒在9/11事件後,在詩篇46篇中看到希望。



激勵人心的聖經主題

在我們試圖服事那些在創傷事件中飽受創傷的人們時,很多有關鼓勵的聖經主題會成為我們的先鋒。



肉體和心靈(精神)

耶穌在乎我們的身體,也在乎我們的精神世界。想想在馬可福音9:14中(參太17;路9)耶穌是如何對待癲癇發作的男孩的。我在講道的時候已經提過。像三明治一樣,這件事情夾在兩件看上去意義似乎更重大的事情中間,一件是耶穌登山變像,另一件是門徒決定誰最大。當我講解這段經文時,我特意停下來講解這個患癲癇的男孩的事件,我把焦點放在鬼附身,以及耶穌是如何通過禱告拯救男孩的靈的。

但是我們來看看這個男孩的身體癥狀﹕猛烈抽搐,癲癇發作,口吐白沫,咬牙切齒,身體僵直。想像一下,這個男孩和他的家人所要面對的壓力。耶穌不僅解決了他精神上的問題,也治愈了他的身體。注意此處顯而易見的,不可否認的精神和肉體的關聯。

對人整個身心的關注貫穿了福音書。在馬可福音5:21-43中,耶穌去一個將要死的女孩的家的路上,一大群人跟著他,一個患了12年血漏的婦人也在其中。她每天要面對的壓力是不知道如何治好這個病,不知道自己能活多久。因血漏而“不潔淨”, 她被周圍的人排斥。她經曆很多的痛苦和不眠之夜。在絕望之際,她想﹕“我只摸他的衣裳, 就必痊愈。”當她摸到耶穌的袍子的時候,她立刻就被治愈了。耶穌轉過來對他說﹕“平平安安地回去吧,你的災病痊愈了。”一句“平安地去吧”,耶穌治愈了她精神上的問題(情感的和心理的)。耶穌說“你的災病痊愈了”就把她從身體的疾病(生理的)中解救出來。在馬太福音9:35-39,耶穌在城鎮與城鎮中穿走,傳講神的國,醫治不同的人、不同的病。正如關心他的子民的身體狀況一樣,每到一處,他也關心他的子民的靈命狀況。當他看見他的子民“困苦流離,如同羊沒有牧人一般”(太9:36),他就憐憫,同情他們。

上帝關心我們的全部,我們的身心,因為他是這樣創造我們的。作為信徒,如果我們服事一個完整的個體,我們就應該在精神和肉體兩個方面都考慮到。



基督是答案

希伯來書2:17-18 把苦難和試探聯系在一起。首先,耶穌在各個方面都被造得和我們一樣。其次,他被試探也經曆了苦難。讓我們思想一下耶穌所經曆的最嚴重的創傷和痛苦,被賣,被捕,審判,釘十字架受死。作為一種執行死刑的手段,沒有什麼比釘上十字架,赤裸地掛起來直到死更可怕和悲慘的了。 

在客西馬尼園,在耶穌等待將要發生的一切的時候,他向神禱告,是否有可能避免這次死亡。他滴汗如血。但是他順從了父的旨意,自己走上了這條路,被捕,受辱,被折磨,最後被殺害。耶穌不只是無辜地背上了莫須有的罪名,他本身就是聖潔無罪的。然而,今天,我們經曆創傷的任何一個人都不能說我們是無罪的。因為耶穌經曆了考驗,並遭受這樣的苦難,他才能幫助那些經曆試探的人。這到底有什麼差別呢?在希伯來書4:14-16節,我們看到他的試探和受難帶來的兩個影響。耶穌能夠憐憫同情我們,因為他經曆了我們經曆的每一個試探。因此,我們在苦難和試探中可以大膽地向神尋求幫助,並且確信會得到神的憐憫和恩典。

基督能用一種理療師或團體治療無法明白的方式來處理我們的苦難及我們對苦難的反應。他道成肉身親自體會作為人所要受的苦難。很多受過創傷的人,對那些自稱了解這感受的人感到憤怒,因為只有身在其中的人才真正了解他/她自己的感受。但是基督深切知道那是一種什麼感受。想想基督因為我們的罪所承受的苦難和來自神的憤怒,我們現在所受的任何苦難不過是淺淺地嘗試了耶穌為我們受的眾多苦難的一部分而已。基督為受苦的人扛起重擔。

基督是無辜之人去經曆苦難和創傷的最好例子。他是我們這些經受磨難的罪人尋求幫助的源泉。在約翰福音中我們讀到這樣的經文﹕

看哪,時候將到,且是已經到了,你們要分散,各歸自己的地方去,留下我獨自一人。其實我不是獨自一人,因為有父與我同在。我將這些事告訴你們,是要叫你們在我裏面有平安。在世上你們有苦難。但你們可以放心,我已經勝了世界。(約16:32-33

這些話是耶穌在被出賣要被捕的那一夜對他的門徒說的。耶穌要面對前所未有的極大的苦難,即使是他最信任的門徒也無從幫助他。剛一覺察有麻煩,他們就四散逃走。耶穌經曆了撇棄和背叛。但是他不是孤單一人,因為父與他同在。因為耶穌戰勝了這個世界,並克服了這世上最大的苦難,所以當我們面對任何苦難的時候(注意耶穌說我們應當預料到會有苦難),我們都有信心克服和戰勝它們,因為基督戰勝了它們。



安息

聖經中冠以安息的教導,對于創傷中受傷害的人來說尤其有幫助。基督讓我們轉向他,向他學習,體會安息。他應許,凡勞苦擔重擔的在他裏面得安息。馬太福音 11:28-30中這樣說﹕

凡勞苦擔重擔的人,可以到我這裏來,我就使你們得安息。我心裏柔和謙卑,你們當負我的軛,學我的樣式,這樣,你們心裏就必得享安息。因為我的軛是容易的,我的擔子是輕省的。

壓力最終促使在創傷事件中受傷害的人明白,他們需要從創傷事件及其陰影中走出來。沒有人可以一直處在一種高度警覺緊張的狀態之下。基督了解這一點,並讓我們轉向他尋求安息。受苦難的人因著神的愛而得到安息。一切都在神的掌管之中,他已經為我們預備了我們活著的目的,即使是這世上最可怕的事情,他也能夠救贖他的子民。因神會帶領我們, 我們可以安息。因神所說的和所應許的, 我們可以得安息。我們在基督裏的信心,和他為我們所做的一切,使我們得以盼望那最終的安息日的安息(希伯來書4:9)。安息日的安息不僅僅是說我們在工作後的安息,更是對生活中各種煩惱的緩解和更新。這一切來自認識基督,經曆他對我們的罪的寬恕,以及他在永恒裏與我們的同在。

希伯來書中表明,我們在地上的生活僅只能體會到那終極永恒安息中的絲絲縷縷。地上的安息不是我們應當盼望的最終安息,他只是我們目前能夠體驗的。

鼓勵那些在創傷事件中受傷的人,多多禱告,轉向神,把重擔和憂慮都交托給神。勤讀神的話語,牢記他的應許,讓聖靈進入他們的心中,在他們的信心之旅中, 多與其他信徒結伴同行。在他們經曆創傷及其後遺癥的時候,神的平安和安息會與他們同在。


作者簡介﹕

蘭多夫(Paul Randolph),基督教輔導與教育基金會(CCEF)輔導師,賓夕法尼亞南安普頓Davisville 教會牧師。本文譯自“Post-Traumatic Distress”The Journal of Biblical CounselingSummer 2007


注解﹕
1、阿米什(Amish)是18世紀移民美洲的再洗禮派信徒的後裔群體,他們至今過著與世隔絕的生活,包括拒絕汽車、電力等現代設施,不從軍,不接受社會福利等。——編者注

2、大部分關于壓力反應的數據來自國際危機事件壓力基金會(International Critical Incident. Stress Foundationwww.icisf.org)。參見George S. Everly, Jr. and Jeffrey T. Mitchell, Critical Incident Stress Management: Individual Crisis Intervention and Peer Support, 2nd ed. (Ellicott City, MD: International Critical Incident Stress Foundation, 2003); 以及George S. Everly, Jr. and Jeffrey T. Mitchell, Critical Incident Stress Management: Group Crisis Intervention, 3rd ed. (Ellicott City, MD: International Critical Incident Stress Foundation, 2003).

3David Powlison, “Familial Counseling: The Paradigm for Counselor-Counselee Relationships in 1 Thessalonians 5,” Journal of Biblical Counseling, 25.1 (2007), 2-16.

4 Leon Morris, The First and Second Epistles to the Thessalonians (Grand Rapids, MI: Eerdmans, 1959), p.166.

5、參見羅馬書14章,以及哥林多前書8章,保羅在那裏講到怎麼幫助軟弱的人。




 

 

 

面對苦難

回主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