輔導中的智慧

《教會》20077月總第六期

https://www.churchchina.org/   

 /保羅.崔普, /易文      

            假設你手頭有一支筆、一張紙,要在五十個詞以內,寫出你所認為的聖經輔導的目的,寫出你認為當你做他人的牧養工作時,神想通過你完成什麼,你想去做的是什麼,你的目標和目的是什麼。如果要你用簡短的話語,以有限的字數回答這些問題,你會怎麼寫呢?

            我的答案是這樣的﹕聖經輔導的目的是把我們從愚拙變為智慧。我將提出六項原則來闡述我們的愚拙和神的智慧之間的區別。以下經文將會作為我們討論的背景﹕

            “因為十字架的道理,在那滅亡的人為愚拙;在我們得救的人卻為神的大能。…… 弟兄們哪,可見你們蒙召的,按著肉體有智慧的不多……神卻揀選了世上愚拙的,叫有智慧的羞愧;……使一切有血氣的,在神面前一個也不能自夸。但你們得在基督耶穌里是本乎神,神又使他成為我們的智慧。”(林前11826272930

            在這樣的大圖畫下來看神的智慧;我們處理具體的個人掙扎時,也要以這幅圖畫為背景。


 

原則一﹕罪使我們降為愚拙

            在這墮落的世界上,人生的混亂和浩劫的原因,不僅僅是我們作壞事、我們破壞神所給予的美好的禮物、並神所設立的美好關系,也不僅僅是我們的貪婪和不快樂,更根本的原因是愚拙的種子在創世記36中已經萌芽,“于是,女人見那棵樹的果子好作食物,也悅人的眼目,且是可喜愛的,能使人有智慧,就摘下果子來吃了。”

            人企圖在神以外得到智慧,是所有人類愚拙的來源。事實是,我們的構造使得我們離開神就無法有智慧。這在根本上就是不 可能的,就如同想在洗衣機里烤蛋糕,必定會搞得一團糟!或者像在烤箱里洗衣服會引起火災一樣!人類被賦予的所有榮耀的能力,本來就不是為了用于使我們靠自己而得智慧的。墮落就是對自治、自足的智慧的欲望,這樣的智慧是離棄神、不依賴神的。羅馬書118-19從另一個角度講到這一點﹕

            “原來,神的忿怒,從天上顯明在一切不虔不義的人身上,就是那些行不義阻擋真理的人。神的事情,人所能知道的,原顯明在人心里,因為神已經給他們顯明。”

            換句話說,神的設計就是這樣——我們每天早晨起來,沒法不遇到神。實際上,神就在我們的身邊,他無處不在。

            以賽亞書63是這樣說的﹕“聖哉!聖哉!聖哉!萬軍之耶和華,他的榮光充滿全地!”我們的神,是造纖美的百合花和高聳的懸崖的神;是造壯美的岩石的神;他是那知道手指末端有指甲就更易于做事的神;他是拇指、大腳趾、腕關節的神;他是那設計人類奇妙眼睛的神他所設計的眼睛的精度,是我們所有的技術都無法復制的。

            我曾和妻子羅拉一起到過瑞士的克勞遜通道(Clawson Pass)的頂端。就在那上面,在阿爾卑斯山上三千米或三千四百米高處,有一條冰河。一種最柔弱的小黃花,正破冰而出。我看著那花,心想,“這怎麼可能?”這挑戰了我的所有推理。但是那花就這樣破冰而生。“聖哉!聖哉!聖哉!萬軍之耶和華,他的榮光充滿全地!”我們怎麼能對這樣的啟示置之不理?神就這樣造了他的世界,所以我們不能認同前面提到的那兩個謊言。

            第一個謊言是自治的謊言,即我是一個獨立的被造物,我想什麼時候、和誰、做什麼,我都能做。生命屬于我。我就在我自己中,我就是我自己的。這是多麼危險、多麼可怕的一個謊言!這就是西方文化中頭號謊言之一。

            第二個謊言是自足的謊言,即我自己擁有我所需要的一切,我可以成為我該成為的人、做我該做的事。我只需要利用這些資源,我需要的是學習成為我能成為的“最好的我”。

            要注意,神使他的被造界在痛苦中呼求權威、呼求控制、呼求秩序、尋求依賴,這樣我們就不會認同自治和自足的謊言。讓我們進一步看看羅馬書是如何說的﹕

            “因為他們雖然知道神,卻不當作神榮耀他,也不感謝他。他們的思念變為虛妄,無知的心就昏暗了。自稱為聰明,反成了愚拙。”(羅121-22

            罪使我們變得愚拙,這不僅僅是指非信徒,只要我們內心的罪還在我們里面,我們每個人就總有退為愚拙的傾向。不是這樣 嗎?你會在實際的輔導中看到這一點。一個有著對自己忠心的妻子和三個可愛的孩子的男人,會自私的為了十五到二十分鐘性快感,把這一切都拋在腦後。多麼的愚蠢啊!

            我們在我們的孩子身上也看到這一點。你也有過這種經歷。比如,你的孩子在夜里十點半跑到你那兒,就是在一個科學項目 到期前一天的晚上,說,“爸爸,我需要你的幫助。我的科學項目明天就到期了。”(你不喜愛這種事發生嗎!)你雖然不想被扯進去,可還是壯著膽子問,“你需要什麼?”你心里很清楚,這個項目早在三年前就布置下來了。孩子說,“我需要幾個海報板。”你心想,這我能解決,家里的紙板多的是,而且你還有管道膠帶。(如果你沒有,就應該買一些。管道膠帶能解決一切問題!聰明人都會預備一些的!)然後,你問,“你還需要什麼?”孩子說,“我需要記號筆。”這也不太難。如果你把記號筆的尾部切掉,再往里灌 點水,你就能讓廢棄的記號筆起死回生。然後你問,“你還需要什麼?”孩子很快咕噥說,“十二只雞寶寶。”你瞪著孩子,真想說,“自己下幾個出來吧!”你覺得自己真夠笨的,等了這麼長時間才搞清楚,孩子實際上想讓你為他變出小雞來。

只要內心的罪還在我們里面,我們每個人就總有退為愚拙的傾向。

            然而,我們大人也同樣愚蠢的犯拖延的錯誤。我是一位輔導師。有好幾次,我必須要打一個困難的電話,卻發現自己總在找 理由說,我今天沒法給那個人充足的時間,明天再打吧。我能一直拖著不打電話,直到造成麻煩為止。這是同樣的愚蠢。這種愚蠢既見于瑣碎小事,也見于影響一生的重大決定。罪使我們降為愚拙,但我們仍自以為有智慧。

            這種愚拙不單是一種思考方法,而是一種存在的狀態。在任何關于我們是誰的事上,這種愚拙都不證自明。我們的欲望和目 的的愚拙、我們的情緒和思考的愚拙。這種愚拙滲透在構成我們的每個細胞中,讓我們對現實的感覺都顛倒了。愚拙就是一個顛倒的世界,在那里壞的像是好的,一錢不值的好像價值連城,甚至沒有人在意什麼是健康的,你們中有誰,昨晚的晚餐是一大碗卷心菜?

            報紙和電視上關于謀殺的報道,經常用到無意義的這個形容詞……但是為什麼總是無意義的呢? 畢竟,除非殺手嚴重受傷,否則這一殺戮對他可能還是有意義的。他可能是在讓一個證人閉口,或是復仇,或顯示他的力量,或將他的種族仇視付諸行動,或為追求刺激或滿足他的性欲……這樣一個對犯罪人非常有意義的罪行,怎麼能被外人判定為無意義的呢?一旦付諸報導,即使是最前衛的觀察家也會放下他道德上的主觀主 義……並且加入我們這些人的行列,表達其震驚、義憤,並從哲學上判定謀殺不屬于這個世界……原本就不該有對人類的謀殺。這一行為是次序的顛倒。它之所以無意義,是因為它違反了萬有的意願。1

            愚拙是對神的否定,沒把神放在他的位子上。

            “違反了萬有的意願”,這難道不是個絕好的短語嗎?輔導必須要處理罪使我們降為愚拙的各種方式。

原則二﹕我們的愚拙,就其本質上來說,就是拜偶像。

            愚拙的人心里說,“沒有神。”愚拙是對神的否定,將神從他的位置上移走。只要人把神移走,不管是機能上的移走,還是 神學上的移走,他總會拜神的替代品,因為我們的本性需要敬拜。你無法把人分成敬拜的和不敬拜的。每個人都是敬拜者,並且人的每一個活動都是敬拜某種形式的表達。敬拜就是我們是誰、我們所做的是什麼。我要麼是生活在與神之約的關系中,要麼就是在偶像之約中。羅馬書第一章將之稱為將神的榮耀變為偶像,仿佛必朽 壞的人和走獸的樣式。當我們敬拜、侍奉被造物,而不是造物主時,我們就用謊言替代了神的真道。我們用一些替代品來代替神。

            當我們這樣做的時候,就意味著向無數的謊言認同。西方文化用世俗心理學替代了聖經道德,人們因而變得寡廉鮮恥。我們 用人的哲學替代了啟示的真理,我們因而經歷了理智的喪失。我們真是瘋了!我們用自治的個體身份替代了被造的整體身份,我們的文化因而嚴重地失去了意義。結果是我們侍奉被造物。這樣的偶像存在于我們的思考方式中,存在于我們的追求中。我們侍奉的偶像不計其數。我們認為只有滿足以下條件,生命才有意義,我才有 價值﹕

             ·  我有能力,而且能影響他人;

             ·  我被“某個人”愛,被他尊重;

            ·   我有某種特定的相貌或身材;

             ·  我有某種樂趣或一定質量的生活;

             ·  我能控制我的生活和我周圍的人;

            ·  人們依靠我;

             ·  有人保護我,保證我的安全;

             ·  我完全沒有義務和責任去照顧別人;

             ·  我效率高,完成了很多事;

             ·  我的成就得到認可,在職業中表現出色;

             ·  我擁有一定的財富和富足;

             ·  我持守我的宗教道德準則;

             ·   那個特定的人在我生命中。他樂意在我生命中,而且當然對我很滿意。

             ·  我覺得自己完全獨立于有組織的宗教之外,而且完全靠自己持守道德。

 

            只有……,生命才有意義,我才有價值。這個清單還可以繼續列下去。能力、認同、形象、舒適、控制、助人、依賴、獨 立、工作、成就、物質享受、宗教、某個人、無宗教、種族、社會群體、家庭、婚姻、關系、痛苦、意識形態等等。我們實際上把所有被造物都變為偶像。愚拙的本質就是拜偶像。再來聽聽哥尼流?普蘭汀格是如何說的﹕

            在一個以自我為中心的文化中,願望變為需求(甚至變為義務),自我代替了靈魂,人的 生活退化為自傳之間爭競的喧鬧。人們著迷于其感覺,以及他們對自己感覺的感覺。在這樣一個文化中,以及這種著迷的痛苦中,自我存在是要被探索、縱容和表達的,而非管教或限制的。戴維183¡E韋爾斯(David Wells)說,以自我為中心的宗教,把神學和客觀事實都排除在外。“神學變成了治療……,聖經的對正義的關注被追尋快樂而替代,完整取代了聖潔,感覺取 代了真理,自己感覺良好取代了道德。整個世界縮小到個人環境的範圍,信仰的共同體縮小為個人朋友的圈子。過往消逝了,教堂隱去了,世界退後了。剩下的只有自我。”2

            以上的話有力地指出了拜偶像是我們的愚拙的本質。真神必使我們回轉向他,而在輔導過程中我們必須宣揚這位神。
 

原則三﹕我們需要從自己的愚拙中被拯救出來,這正是聖經輔導的目標。

            我們的愚拙遠超出對世俗的、個人的快樂的追求的層面,這並不只是情感的提升,這也比關系的恢復更重要。很清楚,我們 的問題不僅僅是我們的處境、我們的痛苦,或者我們在這個墮落的世界中的生命的經歷。其實,正是我們的愚拙,使我們以這些糟糕的行為來面對這些問題。聖經輔導的對象,不是這些經歷,而是在這些經歷中的愚者。所以,聖經會把我們帶到一個人的生命的更深層。我們進行輔導,不是只為了提供一些原理去試圖填補某個人 生命的匱乏。我們追求的是更深層次的作為﹕將愚者從他的愚拙中拯救出來,讓他回到永活的基督的光中。沒有主的恩典,我們就無法擺脫我們的愚拙。

            仔細思考我們該如何運用神的話。我們可以把經文當作孤立的原則提供給被輔導的人,而這些人的愚拙並未被挑戰。大衛183¡E亨德森(David Henderson)的《文化變遷》給出了非常好的注意事項﹕

            我們也經常把聖經看成是終極的指南、實用智慧和見識的百科全書。但是,聖經更像一部 小說。我可以瀏覽我的《大英百科全書》的任何章節,讀上幾段,挑出對我有用的信息,然後合上書。但是我無法這樣運用一部小說。我必須把每一段、每處描寫或對話、每個事件的轉折都與整個的情節聯系起來。否則就沒有意義,或者至少不是本來的意義……“聖經的”這個詞,需要被重新定義。它的定義,不能只是“來自 于經文中某一頁的某一處。”聖經的寫法,就像一條思緒的線索從頭貫穿到尾。根據這個寫法,“聖經的”必須意味著“與聖經的內容保持一致。”而聖經是關于神透過耶穌基督向我們這些他所造的人表明他執著的強烈的愛,就是希望我們了解他、愛他、侍奉他。

            許多福音派教會里的好心人都沒有看見這一點。他們會孤立的看待一個需求,然後到聖經 中尋找那些看起來能滿足這一需求的洞見。但是卻沒有觸及那個有需要的人,他或她的生命歷程並未受到挑戰,他或她的志向或願望也未經過查驗,他或她的罪的本性也沒有得到對付,他或她的品格的構造也未曾被顯露出來。3

            其品格中的一部分就是愚拙。我們的牧養職責不是那些孤立的原理,而是將人們從他們的愚拙中拯救出來。


原則四﹕輔導必須對付我們心中的偶像

            我們已經看到,罪使我們降為愚拙;愚拙的本性就是拜偶像;而且我們需要從愚拙中被拯救出來。最終,輔導必須一直對付心中的偶像。這種愚拙體現在我們的行為中,是因為它首先存在在我們的心里。偶像崇拜顯現在我們的人際關系中,因為它首先居住佔據了我們心。

            我們的牧養職責不是那些孤立的原理,而是將人們從他們的愚拙中拯救出來。

            這種對偶像的崇拜是很有欺騙性的。具有欺騙性的根本原因有兩點。首先,我們很難看到或抓到偶像崇拜,因為我們傾向于 侍奉那些好像合理的東西。對我們大多數人來說,我們生命中的那些偶像,它們里面或它們自身並不是罪惡的。我們傾向于被那些其實不那麼壞,甚至在某些方面是非常好的東西所轄治。妻子被她丈夫的愛所轄治,工人被老板的尊敬所轄治,父母被期待孩子感激和尊敬的願望所轄治。你被希望生命免于苦難的願望所轄治。你被 希望生活免于混亂的願望所轄治。這些看起來都不是壞事﹕愛、尊敬、感激、舒適、秩序,它們本身都是好東西,而且在它們里面也有好處。雅各書第四章在這一點上可以幫助我們。雅各問了一個問題,“你們中間的爭戰斗毆,是從哪里來的呢?不是從你們百體中戰斗之私欲來的嗎?”(雅41。他沒有說,“不是從罪惡的私 欲中來的嗎?”這一段中根本就沒有“罪惡”這個詞。它講到我們關系中的混亂,是由我們內心中的東西引起的。是什麼呢?是私欲在我們心中爭斗這個事實。它們佔據了我們心靈中的賽場,因此成為我們生命的真正的、實際的掌管者。它們代替了神的掌權。問題並不在于我們渴望丈夫或妻子的愛,而是我們的心靈被這些願望 掌管了。願望變成了要求,要求被表達成需要,需要進而設置了我們的期望,期望導致失望,失望導致懲罰。

            人們的關系中的問題就在于此﹕願望變成要求,要求被表達為需要。我的孩子們從來沒有對我說過,“爸爸,我有點想要一雙鞋。”他們慣常說什麼呢?“爸爸,我需要一雙鞋!”這種需要就設置了一個期望,而期望和失望之間有直接的聯系。失望繼而導致某些方面的懲罰或反擊,從冷戰直至可怕的暴力行動。有人和你冷戰過嗎?這是不流血的謀殺。我不會殺你,但是我可以表現得好像你不存在。

            你和一個人一起乘車。你說道﹕

            “你很安靜。有什麼不對勁嗎?”

            “難道不能安靜嗎?”

            “你好像有點心煩。”

            “我沒心煩。我就是想安靜一會兒,沒什麼想說的!”

            “我覺得你不太高興。”

            “我不高興的時候,我會告訴你我不高興了!就因為我不說話,你就非說我不高興,才讓我煩!”

            “我覺得你生氣了。”

            “我沒生氣!”

            冷戰,懲罰,這就是我們所做的。源于似乎合理的偶像,就是那些無可指責的願望所向往的東西。這些是神已賜給我們的美好的禮物的一部分,但是本意從來不是讓它們來掌管我們的。因此,我們不講這種拜偶像的可憎的本質,而是指出它們的迷惑性。

            在我們的信仰和我們的行為之間存在著巨大的差距。

            拜偶像另一方面的欺騙性,是它發生于目前的基督教中,在我們的信仰之中。一個人不會早晨起來說,“我真是太厭倦于做 個有神論者了。有神論,有神論,有神論!從我是個小男孩起,我就是有神論者。我想我要做個無神論者。對,這才是我想做的。”你也不會早晨醒來說,“我對努力持守聖經道德真是厭倦了。我準備拋棄聖經道德最後的束縛,追求任何我的本性想追逐的奇思。”事情不是這樣的。反之,我們在個人奉獻和教會服侍中構建了偶 像。在牧養工作中,我們會把自己的心獻給別的東西。在我們的信仰和我們的實際行為之間存在著巨大的差距,星期二的神和星期日的神完全不同。

            這就是屢次發生在以色列人身上的事。主說,“這百姓親近我,用嘴唇尊敬我,心卻遠離我”(賽2913)。主說,“作罪孽,又守嚴肅會,我也不能容忍。你們的月朔和節期,我心里恨惡”(賽113-14神為什麼恨惡這些?因為神要我們的心!他不想要儀式上的侍奉。他想要我們。他是嫉妒的神,他要我們。

            我們已經看到偶像是如何的有欺騙性,因為它們顯得似乎是合理的,而且它們就發生于基督教中。事實上,愚者真正委身的 只是他自己。在他里面,他本質上是自我崇拜的。他就是他最大的偶像。我想警告你,輔導一旦忘記對付心靈的偶像,只注重于水平層面上的人問題、需要、困難,那麼輔導自身也就成為問題的一部分,而非解決問題的一部分。輔導就會傾向于加強、合理化這種偶像崇拜。我們都熱衷于對自我的獻身。

            這里有個例子。羅拉和我喜歡一起出去進餐。我們有四個孩子,分別是23歲、21歲、18歲、14歲,還和我們住在一 起。我們沒有“空巢綜合癥”。我們的巢還是滿的,我們的小鳥還沒有飛走;他們把他們所有的東西都帶回巢里。所以我們兩個喜歡單獨出去,有時間談話。我們的口味相同,而且總是在一家餐館點同樣的菜。每次都是這樣,我們會要諸如雞胸一類的東西,菜上來時,我的這盤總是好像是一個厭食的鵪鶉的胸,而羅拉的那盤則 像是一個嚴重肥胖火雞的胸。我的腦海里從沒有這樣的念頭說,“神給羅拉的這樣豐富,真是太棒了!”不,正相反,我簡直要氣瘋了!我想對侍者說,“你是個白痴嗎?看看她,看看我。你怎麼能把那份給她?”這頓飯對我來說不再是享受!不知怎麼的,我真想把她的那盤換到我面前來,但是我不想表現得像個白痴,盡管我 實際上是。因此,我試圖把羅拉引向這個話題,“你覺得你那份怎麼樣?”你知道她會說什麼?“看看這份量!夠我今天吃的,加上周一的午飯,周二的……”她從沒有說,“哦,你用我這份吧。這對我來說實在是多太多了。”

            我也喜歡巧克力屑小甜餅。當裝有小甜餅盤子端上來時,我從來沒有想過,“看我的家人吃這麼美味的小甜餅我真享受。” 總有一塊是我盯上的﹕這是保羅的小甜餅。沒有人知道這一點,但是我知道。那是一塊看起來巧克力屑最多的小甜餅。巧克力屑小甜餅每塊都不一樣的。盤子輪轉時,我就擔心有人會拿走我的小甜餅。我甚至曾經說過,“嗨,那是我的小甜餅!”全家人都看著我,好像在說,“你瘋了嗎?”

            路上堵車的時候,我在想,“他們難道不知道我要去一個地方嗎?”這念頭多沒道理啊!他們當然不知道!我希望他們說, “哦,保羅在我們後面。我們讓到路邊吧,這是保羅。”車流分開了。我說,“謝天謝地!”他們終于明白過來了!這種根基上的“自我崇拜”存在于我們的生活的每個層面中。

            仲馬田(Martyn Lloyd-Jones)說,甚至在我們最靠向神的時刻——禱告中,我們都用它來建立我們在周圍人中的聲望。這難道不令人驚異嗎?因此我們先在心里排練要說的話。但這不是為了神!當然,神也聽到了排練。“我們滿有恩典的天父,我們滿有慈愛的、信實的、滿有恩典的天父,全能的神……”你能感到要說的話在不斷 聚集,直到你最終準備好禱告。我們在進行這最專注的、與神靠近的活動的時候,我們挑我們認為他會垂聽的話向他說,為著在周圍人中建立聲望。自我崇拜—— 從生命中最細微的時刻,到生命中最重大的時刻。聖經輔導絕對必須指向這一點。如果你所給的輔導沒有觸及這一偶像崇拜,那麼你就會加強它、縱容它、聖化它。你給出的小原理會被用來侍奉這個偶像。如果你把良好的溝通原理教給了一個愛控制的人,他會拿這些原理做什麼?他會利用這些原理,試圖加強對他生命中的人的 控制。你一定要觸及到心靈中的這些偶像。戴維?亨德森(David Henderson)講得很清楚﹕

            為使基督教更吸引慕道的人,便將信仰講成是藉著基督與神——滿足我們所有需要的天上 的超凡的售貨機——之間建立關系,這個誘惑也是非常大的。“不快樂嗎?沒有吸引力嗎?不成功?未婚?無法實現?到基督這兒來,他會給你一切你所求的。”我 們忘了神主要不是為了來滿足需要的……神是來作神的……神的計劃是……邀請男人、女人從為自己而活的虛空地追求中出來,而進入為他所用的生命……成為像基督一樣的神願意與其共度永生的人。4

            個人牧養必須打破翻轉因愚拙而感到的需要,而不是屈服于這些需要。

 原則五﹕這一拯救的核心,不是贖罪體系,而是一位永活而主動的救贖主

            這是非常重要的一點。聖經所描繪的基督的工作,不是簡單地糾正我們的思想,為我們的生命重新定向以及使我們的關系和 諧,而是有效的拯救。你看,如果你被車撞了、身上受傷、躺在路邊,你不需要什麼人來教你解剖學和生理學的原理,這些原理幫不了你。原理再多,也不能夠解決問題。相反,我們輔導的核心,是為人們提供一個拯救者,他的名字是以馬內利。耶穌是那位來與我們生活在一起的拯救者。他實質上打開我們心靈,進入我們里 面。這是拯救!這不是一個體系。

            個人牧養必須打破因愚拙而感到的需要,而不是在這些需要面前屈身。

            讓我帶你回到哥林多前書第一章,保羅在這里緊緊地把握了這一點﹕

            “智慧人在哪里?文士在哪里?這世上的辯士在哪里?神豈不是叫這世上的智慧變 成愚拙嗎?世人憑自己的智慧,既不認識神,神就樂意用人所當作愚拙的道理拯救那些信的人,這就是神的智慧了。猶太人是要神跡,希臘人是求智慧;我們卻是傳釘十字架的基督。在猶太人為絆腳石,在外邦人為愚拙,但在那蒙召的,無論是猶太人、希臘人,基督總為神的能力,神的智慧。因神的愚拙總比人智慧,神的軟弱 總比人強壯。”(林前120-25

            記得我們在前面是如何定義愚拙的﹕自從墮落以來,人就一直試圖用贖罪的體系來代替救贖主。確實,我們可以說人的幫助的各種系統也就是這樣了,它們都是贖罪的系統。這些系統無法告訴我們,我們需要的唯一的幫助,就是被救贖主來拯救。

            哥林多書中的這一段,指出兩個替代系統的例子。首先,猶太人尋求神跡。他們要求經驗。這可能代表了經驗主義者、實用主義者、以及科學家﹕讓我把它帶到實驗室里,讓我來測試它,讓我個人來經歷它,讓我度量它,讓我量化它。這樣就能得到智慧。

            我們所信的截然與眾不同﹕真理不是條文,而是有位格的人,他名叫耶穌。

            另一方面,希臘人要智慧。這涵括了用哲學體系來代替救贖主,有哲學家、心理學家、社會學家﹕給我一個合乎邏輯的論點,我就能得到智慧。

            記住這些話,“我就是道路、真理、生命。”這是耶穌。 我們所信的截然與眾不同﹕真理不是條文,而是有位格的人,他名叫耶穌。因此,我無法用最好的科學來代替他。我無法用最好的邏輯來代替他,甚至神學也不能。我無法用道德代替他。他是無可替代的。我們所需要的拯救的核心,不是一個體系,而是一個人,一位救贖主。在輔導中,最重要的是那個人和基督的相遇。作為輔 導者,我們真正的目的是建立這樣的相遇。
           
原則六﹕當我們降服于他,信靠他時,我們就找到了智慧。

            歌羅西書第二章包括基督論的兩個基本論點。首先,所積蓄的一切智慧知識,都在基督里面藏著(西23)。保羅說,認識、理解、領會萬有以及你的身份、你的關系的關鍵,在于基督。基督是生命的解釋。沒有基督,你就無法理解生命。任何對生命的審視,如果不通過基督這一透鏡,都會導致扭曲。

            第二,人類機體功能的關鍵是基督。(“因為神本性一切的豐盛,都有形有體地居住在基督里面。”(西29)罪倒空了我們,它拿走的,我們不再擁有。我們缺乏了。因此,我們只能在基督里面找到豐盛和能力。在這兩個主張——基督是所有知識和所有功能的關鍵——之間,保羅給出了一個警告。聽,“你們要謹慎,恐怕有人用他的理學和虛空的妄言,不照著基督,乃照人間的遺傳和世上的小學,就把你們擄去。”(西28。 保羅是在說,“當心!不要被依賴人的哲學所迷惑,說什麼能在基督之外找到知識和作為。這種哲學是騙人的,它做不到,因為它不依靠基督。”這是多麼有力的一段話!進入智慧的關鍵,不在于知道所有神知道的事,或者記住整本聖經,或者掌握神學,或者懂得神的奧秘的旨意以致我能把他搞清楚、知道下一步他會怎樣做; 進入智慧的關鍵是積極地、身體力行地、功能上地依靠基督。智者在他們所做的一切事上依賴基督﹕工作、婚姻,以及他們對自身身份的理解。

            這種對基督的順服,在聖經里有三個主要的主題。為了能向你展示出一個完整的圖景,一個大的圖景,我想把每個主題、它背後的原則,以及從它而來的呼召,都列出來。

1

第一個主題﹕基督是君王(主權性)。

原則﹕基督的掌管無所不在。

呼召﹕在他里面安息。

2

第二個主題﹕基督是有恩典的。

原則﹕基督有豐富的供給。

呼召﹕依靠他。

3

第三個主題﹕基督配得榮耀。

原則﹕基督對我們有更高的計劃。

呼召﹕順服他。

 

            這三個主題和原則給出了大的圖景﹕它們都是關于耶穌基督的。這三方面的呼召,描述了智慧的生命。一個智者,在基督的掌管中安息,依靠他的恩典,為他的榮耀而活。

            讓我們更仔細地看看第一個主題﹕基督的主權。保羅在雅典時,看到人們向偶像致敬。他說﹕

            “創造宇宙和其中萬物的神,既是天地的主,就不住人手所造的殿,他不用人手服 事,好像缺少什麼;自己倒將生命、氣息、萬物賜給萬人。他從一本造出萬族的人,住在全地上,並且預先定準他們的年限和所住的疆界;要叫他們尋求神,或者可以揣摩而得。其實他離我們各人不遠。”(徒1724-27

            你明白這一原則嗎?這就是無所不在的主權的原則。神是這樣掌管他的世界的,即他存在于我們的每個經歷中。他為什麼要 選擇這樣做?這樣做,我們就能在任何時刻,去尋求他、接觸他,因為他離我們各人不遠。這種對主權的思考,不同于那種認為神是遙遠的、不可觸及的、隨己意移動棋子的神。相反的,這里的神,因為他有主權,所以我們總能找到他。如果我理解了這種主權的存在及其個人化的本質,我為什麼還要為自己的控制而活?為什麼 我要屈服于那樣的謊言,說我的生命亂了套,說我的生命不過是一系列混亂?讓我們誠實﹕我們不理解神在做什麼。在輔導時人們總是對我說,“你覺得神在我的生命里正在做什麼?”我能給的最神學化的答案是,“我一點兒線索也沒有!我可以告訴你他是誰,因為他啟示了這一點。我也能告訴你他都做什麼樣的事,因為他也 啟示了這一點。但是,神在你的生命里正在做什麼,我和你一樣困惑。”我必須這樣回答,因為本質上說,是神預先定準人們年限和所住的疆界,他親密的、個人性的掌管我們人生的細節,使得我們在任何時候,都可以尋求他、並尋見到他。神全權的提供隨時的幫助,這是多麼寶貴的真理。弟兄姐妹們,如果你明白這樣的榮 耀,那麼任何企圖用人為的控制﹕操縱、罪疚、欺騙、爭權、羞恥、強迫爭戰、邏輯等等,都是不正常的!這些手段,並不能讓你控制周圍正在發生的事情,也不能給你安全感。

            因為我的緣故,羅拉和我有時會在度假的事上有爭執。我喜歡預先了解我們要去哪兒,我喜歡見識所有的地方,而且我喜歡 盤算我們能做的所有事。我對度假的想法是,最充分的利用在那里的時間,去玩我們能看到的所有景點。羅拉會說,“你周二要怎麼過?”我說,“我已經計劃好了。我確切地知道我們該做什麼。”在我們最初的一次假期中,我們呆在費城我姐姐家。我很興奮,度假了!我早上六點三十叫醒了羅拉。如果目光能殺人,我就不 會活到今天了!那時我想,“我們是在這麼棒的一個城市里,美國的發源地之一。我們有好多事要做!”但是,羅拉對假期的想法是,一天要到下午才開始。假期意味著放松、悠閑。我希望她對我說,“太好了,保羅,這正是我們要做的。” 我對假期的定義就是——我的計劃和羅拉的贊同。現在我們已經學會怎麼才能達成一致,如今我們去休假時,羅拉很高興,我也很高興;我就自己去多逛逛,她會說,“沒問題,只是在……點之前別叫醒我。”我也已習慣于這樣了。神饒恕了我們忘記他的主權、並陷入權柄爭奪之中的罪。這就是愚者所做的事。愚者活著是為 了建立權威,愚者夸耀他自己的控制。他欺騙、操縱,竭盡全力來達成這一願望,因為他相信安全來自控制權這一謊言。我們以為自己是誰?

            這里有另一個例子。我站在印度北部新德里的一個貧民窟中。這應該是“較好”的一個貧民窟——但是在許多方面,條件都 極其糟糕。我站在那里,看著一個小男孩靠在帆布床上,床上躺著他虛弱的媽媽。如果他的胃不是那麼膨脹,眼睛不是那樣深陷,臉上不是有成群的蒼蠅,他會是很美的一個孩子。我的腦海中忽然迸發出這樣的念頭,我也有可能就是這個小男孩。然而,我成長的國家,是人類歷史中最浪費、最富足的國家之一。我享用了各種便 利。我成長的家庭,雖然不夠完美,但我的整個童年,每天早晨都有人為我讀經。我從來就不太了解苦難。

            神是這樣掌管他的世界,即他存在于我們的每個經歷中。

            這個場景觸動了我。我生命的本質不取決于我的決定,而都取決于神,是取決于那些神所造的、從根本上構造了我生命的事物。在那瞬間,那些想通過人為控制,來使我的生命成為我認為該是的樣子的企圖,都黯然失色不值一提了。因為神掌權,我們可以得安息。

            第二個主題,是神在基督里的恩典。經文中對我們身份的基本教義,是我們完全不可能合乎標準。我們都犯了罪,虧缺了神的榮耀(羅323)。我們需要恩典。我們依靠恩典。離了神的恩典,我無法成為我該成為的樣式,我無法做我該做的事。聖經的真理是﹕“罪在哪里顯多,恩典就更顯多了”(羅520。這一恩典能赦免、解救、恢復、和好,給我們能力、授權、光照。一個掙扎著的人需要什麼?他需要赦免、解救、恢復、和好、權力和洞見。他從哪里獲得這些?恩典、恩典、恩典。這就是耶穌受死和生命的目的。所以,新約在彼得後書的第一章推向這個高潮,就是彼得持守並宣告的﹕“神的神能已將一切關乎生命和虔敬的事賜給我們。”(彼後13。注意這里動詞的時態。神的神能已經賜給了。這個動詞的時態是完成式﹕它表示一個過去發生的、並且對將來產生持續的果效的動作。他不僅給了我們永生,還有敬虔。敬虔是什麼?是從我來到基督面前,到我 去與基督同在的階段中,讓神喜悅的生命。廚房中的沖突?自有為著這一刻預備的恩典。瞪著我回嘴的叛逆少年?自有為著這一刻預備的恩典。看到你對婚姻的夢想像沙子一樣從手中滑落?自有為著這一刻預備的恩典。別人對你施虐的可怕行為?自有為著這一刻預備的恩典。所有那些我未曾從我的父母那里得到的東西?自有為 著這一刻預備的恩典。這就是福音。弟兄姐妹們,理解這一點﹕你給別人的話語,永遠無法帶來基督的恩典所能給與的。你無法通過與被施虐的人交談,就讓他忘記這些。但是基督的恩典會醫治、解救、恢復、和好,使人有能力,光照人。這是他的恩典。正如科里183¡E坦恩183¡E布姆(Corrie Ten Boom)所說,“沒有比耶穌的恩典更深的深淵。” 人的經歷再悲慘、再嚴重,也無法超越耶穌基督恩典之深。他到達了最深的那一點,當他到達那一點時,他所能給我們的綽綽有余。

            人的經歷再悲慘、再嚴重,也無法超越耶穌基督恩典之深。

            智者作何回應呢?智者不懼怕自己的無能,因為他知道基督有足夠的恩典。然而,智者懼怕人的力量的錯覺,因為這些錯覺 會使他不去尋找基督的恩典。智者能在軟弱中榮耀神,因為他知道基督的豐盛。智者是可以接近的,能夠被糾正的。智者是謙卑的,每天早晨醒來說,“我是一個大有需要的人。感謝你,主,你在我的生命中。我就有了希望。”

            愚者憎惡軟弱。愚者不需要恩典,因為他不停地對自己說,我有能力。為了讓自己相信自己有能力,他建立了他能達到的、人的、次好的標準。這正是律法主義者的所作所為。律法主義者拋棄了恩典,建立了自己能達到的、人的、次好的標準。這就是法利賽人的標準。基督說,“我告訴你們﹕你們的義若不勝于文士和法利賽人的義,斷不能進天國”(太 520)。這是假的義。耶穌說,“你們已經拋棄了真正的律法。你們建立了你們自己的標準。當然你們能做得到。是你們自己想出來的。”你知道耶穌說這些 後,門徒作何反應嗎?門徒到耶穌前說,“你知道嗎,主,我覺得你冒犯了法利賽人。”對了!他就是要冒犯他們!他們作了一件極其可憎的事。他們把律法提取成 633條能遵守的命令。律法實際本來是要把我們帶到基督那里,因為律法在喊叫,“你沒有能力!”當然,我可以與人分享一個玩具。但是,如果那個人把玩具帶走,我就不能愛他了。對嗎?我可以感謝已賜予我的祝福,但是如果你得到的祝福更多,我就很難心存感謝了。愚者憎惡恩典,相信他自己的能力的錯覺;對他生命 中出現的任何壞事,都責怪他以外的一切。那是環境,是別人,是我的過去,是我物質的身體,是在墮落世界里的生活,是誤解,是我的消化道。是我能集結編排的、任何能說成除我以外的東西。

            最後一個主題,是神在基督里的榮耀。生命的全部活動,都是指向神的。“因為萬有都是本于他,倚靠他,歸于他。願榮耀歸給他”(羅1136。神最大的使命是他自己的榮耀。我喜歡基督在橄欖山講道時這樣指出人的行為,“你們的光也當這樣照在人前,叫他們看見你們的好行為,便將榮耀歸給你們在天上的父”(太514-16。 這里,人的行為的動機是什麼?是更好的婚姻?工作上的提升?喜歡你的人?還是強烈的以神為中心、認真地以基督為導向、熱情傳福音。我應當這樣活,因為這是我的禱告,不知如何,以一定的方式,我這個軟弱的人的話語、思想和行為,會指向神的榮耀。所以我希望在某些方面,我是一盞小燈,照向神的榮耀。我認識到如 果在話語、思想或行為中有任何好的東西,或者在願望或動機中有任何好的東西,那是因為在我里面的他。神啊,讓我們得著智慧,教我們順服。

            這是智者。智者知道,通向給人祝福的唯一真道,就是走在神榮耀的道上。愚者為自己的榮耀而活——我的方式、我的時間、我的計劃、我的想法。除了我自己,我不願聽從任何聲音。除了我自己的故事,我不想聽人講任何其他故事。沒有比我的論點更有意義的論點。對我來說,沒有 什麼時間比我自己的時間更重要。沒有什麼進度安排比我自己的進度安排是我更能保證的。是我自己的,我自己的,我自己的。

            聖經非常明確地要求我們順服,把我們的生命擺上獻給基督的榮耀。廚房里的沖突?這里有調停的指南,基督會幫你活出 來。回嘴的叛逆少年?當你被辱罵時,聖靈使你能不反唇相譏,而是給出溫柔的回答。破碎的婚姻?聖經教我們如何為我們自己的缺點謙卑下來,如何饒恕別人,如何愛人,甚至愛敵人。被虐、被輕視的經歷?詩篇領你到避難所。你也能到達那里。順服于基督的榮耀,而非你自己的榮耀,他會帶領你進入他的形象和生活方式。

            鼓勵人們在主里找到他們的智慧。

 

總結

            那麼,我認為聖經輔導的目的是什麼?是帶領被輔導者進入基督里的安息、信靠和順服,來幫助他們增長智慧。輔導基于以 下三點。首先,基督的主權,無所不在的掌管的原則,以及對安息的呼召。第二,基督的恩典,豐盛供應的原則,以及對信靠的呼召。第三,基督的榮耀,更高的計劃的原則,以及對順服的呼召。我們輔導時,不是只給人們調整他們生命的原則;而是要呼召他們甘冒信心的風險。我們應該對他們說,“別再試圖去控制你生命中 的每一個人。相信你的主的主權吧。”我們應該說,“放棄那些自我依賴和自以為義的模式,信靠你的主的恩典吧。”我們應該說,“別再為你自己的榮耀而活。看看這種生活已經如何毀掉了你的關系。順服于基督的榮耀吧。”我們的目標是說,“你難道不把你的生命放到主耶穌基督的手里嗎?只有在這里,才能找到智慧。安 息在他的主權里,信靠他的恩典,順服他的榮耀吧。他會改變你的生命。如果你把這三個主題帶進你的親子關系、你的工作、你的婚姻,或者其他任何人的生命場景里,它都會極大地改變這些場景中發生的事情。”我們為什麼輔導?我們的目的是什麼?為了拯救愚者。鼓勵人們在主里找到他們的智慧吧。

            賓夕法尼亞州費城長老會第十教堂新近的牧師,箴士183¡E蒙哥馬利183¡E布易士(James Montgomery Boice)所著的《雲杉街上的贊美詩》(A Hymn on Spruce Street),完整地指出了這些。

            多麼奇妙、多麼智慧、多麼偉大,
            多麼無限,當我們思考
            耶和華的救恩計劃。
            他在我迷失時尋見我,
            然而他定意重生
            這不信的、墮落的人。
            因為在創世以先就知道,
            在他恩典的計劃里,
            神預定我會
            轉變像他--耶穌基督,
            那個活過、愛過、
            無人能比的人。
            多麼榮耀的命令。
            他在加略山上背負了我的罪,
            將他的義賜予我,
            使我得見他的面。
            神稱我為義,釋放我,
            且將帶我進入榮耀。
            他的恩典何等奇妙!
            我今日只有投靠,
            這個救我脫離恥辱的神,
            且更愛他。
            並心滿意足,跑我的路程,
            我的眼目定睛于他的臉,
           
來稱頌他、敬拜他。

            這就是智慧的生命。這就是對愚者的拯救。當你對那些神放在你人生旅途中的人這樣做時,願神賜給你技巧。

作者簡介﹕

保羅183¡E大衛183¡E崔普(Paul David Tripp),資深聖經輔導專家,保羅183¡E崔普事工主席,基督教輔導與教育中心(CCEF)及威斯敏斯德神學院客座教授。本文原載于《聖經輔導期刊》(The Journal of Biblical Counseling),Volume 19,Number 2,Winter 2001。

注釋﹕
1、引自哥尼流•普蘭汀格(Cornelius Plantinga)著《不是它應該的樣子﹕罪的摘要》(Grand Rapids﹕ William B. Eerdmans,1995),第113-114頁。

2、同上,第83頁。

3、大衛•亨德森著《文化變遷﹕把神的真理傳達給我們變化的世界》(Grand Rapids﹕Baker Books,1998),第27頁。

4、同上,第29頁。



 

 

 

回主頁

Last Update: Dec, 2007.